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佳华科技:研发同比增加110.87% 双碳技术投入马力十足

佳华科技:研发同比增加110.87% 双碳技术投入马力十足

2021年08月20日 11:28 - 来源:财经通讯社

  8月19日,佳华科技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7304.18万元,同比增加110.87%。


  8月19日,佳华科技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7304.18万元,同比增加110.87%,本期加大了与碳相关领域的研发费用投入,据统计,在AI算法系统研发、智慧城市创新产品、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等32个在研产品中,涉及碳相关的占50%,进一步提升佳华科技在“双碳”领域的竞争力。


  今年以来,在中央的要求领导下,全国“双碳”目标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持续走强。面对火爆的市场竞争,佳华科技开足马力积极应对,“碳资产”“碳排放”“双碳数据标识”成为佳华科技半年报的几大核心关键词。

  半年报显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佳华科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项目“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在线监系统顶层方案设计”的编制单位,并依托长期持续积累的行业经验、客户资源以及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技术等优势,建立基于物联网架构的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的监测、量化、分析系统,并进行试点推广工作。

  据了解,佳华科技在上半年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中曾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的技术工作中,助力“3060双碳目标”实现。也回看了佳华科技近几个月的动态,发现公司在碳方面确实动作频频。

  在技术研发方面,根据半年报披露,佳华科技围绕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通用型二级节点自主研发了三项核心技术。其中,“双碳数据标识解析体系”创新性的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主要解决企业碳排放过程中监管部门与企业信息不互通,防止企业存在瞒报、误报、漏报等情况,同时企业也需要在银行征信、金融服务、碳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碳排放数据得到认可和信任。据了解,佳华科技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是全国首个获批的以碳排放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为主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将聚焦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碳减排以及生态环境数据标识解析,推动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研项目中发现,佳华科技碳技术主要依托于公司核心技术海东青数据库、物联网平台、云链数据共享平台、AI算法等,在此基础上研发安全可信的碳产品。新增加的碳链产品主要是通过构建双碳大数据分析体系,形成多源多维数据下的各类数据关联分析算法模型,为双碳目标下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提供大数据支撑。烟气治理岛智慧运行管控平台是一套融合燃煤电力烟气净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可以帮助企业通过系统优化的系统电耗、物耗量,实现实时碳减排量的转化,与同类型产品相比,较为前瞻。

  在应用方面,半年报显示,根据佳华科技长期发展规划,在国家提出的 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和任务需求指引下,公司成立“碳盘查”推行委员会对本公司温室气体源和汇的盘查及相关活动数据收集,形成碳盘查报告,为企业节能减碳作好数据基础。同时,佳华科技对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空气质量检测仪进行了碳足迹核算,形成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指引。

  此外,佳华科技作为国家有关机关双碳方面的技术支撑单位,还设计开发双碳地图,同时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服务,向全国各省、市、县、企业、公众等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服务,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整体看来,佳华科技今年的研发重心偏向于碳监测、碳核查。纵观目前碳核查市场,普遍存在着核算数据不准确、数据可信度差、无共享共用机制等问题,而佳华科技近年来也始终围绕数据安全、数据共享不断投入研发力量,若能将技术完善并推出,动态跟踪双碳目标进度,将指标量化,或将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纠正现有的运动式“减碳”,市场想象力充足。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