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自然发火是指暴露在空气中的煤,由于氧化放热导致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以后温度升高速度骤然加快,当达到煤的着火点(300℃-350℃)时,引起燃烧的现象。
目前在我省大同煤田大同侏罗纪矿区、宁武煤田、西山煤田西山矿区以及沁水煤田的阳泉矿区碳二叠纪开采的煤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煤层自燃发生。据调查,全省煤层自燃火区约有167个、分火区约361个。火区总面积约为56.59平方千米,煤炭资源损失总量约3亿吨,还导致耕地及林地损毁,影响生态旅游发展。造成的直接经济非常庞大,严重制约了我省煤炭经济的发展。煤层自燃不仅大面积吞噬煤炭这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烟气,给大气环境、植物植被、水土资源、旅游资源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地下煤层自燃面积比较大,较难控制。我省部分矿区已投入巨资整治多年,因燃烧范围难以确定,即使自燃范围确定以后,矿井下煤层自燃一般采用灌浆等密闭自燃区的治理方法,效果不甚理想。煤层自燃的预防和治理是一个全方位、高投入的系统工程,时间长、难度高、所需资金投入大。针对山西省煤层自燃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统筹治理:
1、构建煤层自燃动态监测系统
运用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系统开发等先进技术,构建煤层自燃动态监测体系。借助技术手段,开展全省煤层自燃遥感调查,准确定位在燃煤层分布及范围。并对煤层自燃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摸清全省煤层自燃区域面积、火区数量及燃烧特征,获取关键的地质资料和基础数据。
2、完善煤层自燃治理工作保障体系
强化煤层自燃组织领导保障和专业技术研究机构,立足煤层自燃勘查结果,开展广泛调研论证,研究制定我省煤层自燃防治规划,统筹各相关部门防治行动,针对不同的煤层自燃火区类型提出综合治理方案,确保分时间、分步骤、分类型攻克煤层自然难题,建立完善的煤层自燃预防和治理政策体系。
3、因地制宜彻底根治煤层自燃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的原则,树立“标本兼治”的工作思维,构建以剥离挖除火源方式为主,以采取灌浆、隔离、沙土覆盖碾压、井下密闭等综合灭火方法为辅的治理模式,以达到肃清火源、杜绝复燃、标本兼治的总体目标。
通过煤层自燃动态监测体系,在煤层自燃发生初期,剥离自燃煤层中的自燃煤体,断开燃烧区域与周围的联系,将自燃遏制在萌芽阶段。针对煤层露头自燃区,采用根除火源、地表黄土覆盖以及钻孔注浆的方法;针对矿井燃层自燃区,采用固化泡沫、惰性气体泡沫、预防性灌浆、注凝胶、喷洒阻化剂等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