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山西祁县大力推进昌源河生态治理

山西祁县大力推进昌源河生态治理

2021年05月25日 10:29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5月25日电 (杨杰英 郭坚) 春夏之交,纵贯山西祁县南北被称为昭馀“母亲河”的昌源河,河畅、水清、岸绿、堤固、鸟飞、花香……漫步在河湖水网之间,人、水、山、城和谐共生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时,在“十四五”出雏形、蹚新路、开好局的重要时刻,祁县以建设“生态美县”为底色,全力打造“六县建设”,奋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加速度发展。一支山水林田湖草之笔,正在绘出“三河汇流、两岸锦绣、全线成景”的三河百里生态廊带画卷,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县”未来可期。

吴遵民 摄

  昌源河作为汾河干流的主要支流之一,其生态治理工程是祁县全面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各项安排部署的生动实践,是认真落实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具体行动,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休闲需要,继耗资4.8亿元的昌源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完工之后,再现祁县古八景之“昌源春水”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据了解,昌源河生态治理工程为生态型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祁县斥资2.1亿元重点建设昌源河贾令桥至乌马河口段河道治理和昌源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昌源河贾令桥至乌马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堤防700m,加宽加固堤防6.2km,滩槽整治6.2km,格宾石笼防护1800m,漫水路2处,树木绿化1267棵。投资2亿元的昌源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两岸堤顶路面硬化、绿化、彩化;3处拦水坎进行阶梯蓄水,完成可蓄水量约20万m3;乌马河汇入下游约100m位置新建1.6万m2 的人工湿地用于进一步净化水质;新建泵坑用于灌溉和景观建设,同时作为引水工程的备用水源;引水程,累计引水长度约2.1km;河道景观绿化面积含堤内滩地及护坡共计约117万m2;昌源河上游清淤长度约3km;建设鱼塘面积约5.7万m2;构建平台搭建、软件及视频监控系统、屏幕墙、水质、气象监测系统等的智慧水务系统。

吴遵民 摄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邢超说,工程竣工后将对修复河道水、陆生态空间,恢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为祁县人民带来“水丰、岸绿、景美”的生态价值,助推祁县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祁县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两山七河”生态修复的决策部署,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成功召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场会,圆满承办第二届全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发展论坛经验交流会,省、市领导多次到祁县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祁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将山水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深度融合,致力于做好水资源、做响水品牌、做大水平台。高规格建成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高效率实施昌源河至入汾口河道治理、乌马河河道治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堤外蓄水等重大工程,高标准完成古县酥梨基地提水灌溉项目,高质量打造祁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高水平实施“1轴4点、六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廊带,高品质建设修善三贤文化景区、苗家堡生态湿地游、刘家堡王维诗国小镇、河湾村贯中文化园等一大批“以生态留人、靠文化引人”的水韵生态与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线路,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一步放大祁县蓝天常在、碧水长清的全域绿色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机融合,绘就了群众眼中的“绿水青山”,换来了百姓点赞的“金山银山”。

吴遵民 摄

  祁县水利局水资办副主任翟晋生说,昌源河贾令桥至乌马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昌源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立项,现正在编制初步设计。下一步,祁县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手笔,积极推进昌源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分享生态红利,为“沙滩碧水”的美丽山西建设展现祁县使命担当,奋力书写祁县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答卷。(完)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