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山西省政协委员、省台联副会长张林红:培育壮大主体 摸清盘活底数 实现乡村振兴

山西省政协委员、省台联副会长张林红:培育壮大主体 摸清盘活底数 实现乡村振兴

2022年01月22日 17:21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月22日电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要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在脱贫攻坚中,国家加大对农村水、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重点倾斜,为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生产要素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才能不断实现乡村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乡村振兴要针对性作出规划,规划先行是解决目前乡村一级不会干和怎么干的问题,更是避免胡乱干的必然手段。应科学编制县域内城、镇、村体系规划,强化县城引领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在产业领域,县级层面要根据各乡镇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传承、人口素质、发展现状等等,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及各帮扶部门投入较大,但落实到县这一级,仍存在资金撒胡椒面,项目小而散的弊端,不能充分发挥集约效应。

  二、要摸清底数,心中有数。在脱贫攻坚中,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产业发展的项目,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产生如期效益的比例相对不高。例如,某乡镇实施的几个村级养殖项目,受制于经营管理、市场信息等因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大力度,详尽对这些项目进行清理汇总,纳入下一步发展规划中。

  三、要激发动能,盘活资源。要在脱贫攻坚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资源,在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项目,充分激活用好沉淀资源、培育壮大各类发展主体。贫困县绝大多数都以第一产业为主,要通过绿色农业和规模化两个重要途径,推动产业良性在农业基础好的乡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商品率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高质量产业链,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在农业基础差、人口少的乡村,鼓励引导发展动力强、有发展潜力的能人参与原有项目的经营管理。比如说在养殖项目上,因优先考虑村中能人,给政策、给支持,将闲置的园区用起来。在有特色资源的乡村,比如传统村落、风光独特的乡村,鼓励在外优秀人才、退休后的人员回村创业,带动村级发展等。

  四、要因地制宜,批次推行。乡村发展有其规律,等不得但也急不得。等不得,因为乡村各项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急不得,因为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是农民达成共识还是筹集建设资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搞一刀切。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打造试点,再辐射带动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村,最后解决条件较差的村,逐批次进行。

  五、要加大培训,提升素养。加大农村各类岗位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使其在技能、综合素养方面能够在相应产业的发展中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优评先,树立一批“好人先进”,使村民在富起来的同时,精神风貌也能有相应的提高。

  总之,找准改革发力点,广辟途径、综合施策,开拓创新、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完)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