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双碳”背景下山西银行的绿色金融探索

“双碳”背景下山西银行的绿色金融探索

2022年04月28日 14:23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4月28日电 作为资源型地区和碳排放大省,山西正成为中国碳减排路上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当前,山西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发力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GDP。

  “双碳”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内生动力?作为省属城商行,如何为当地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金融动能?山西银行推动绿色金融向重点领域纵深突破的探索实践,为上述问题带来启示。

  作为省属城商行,山西银行在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延伸绿色金融服务范围的同时,创新绿色金融系列产品,稳步提升“绿色信贷”支持力度。

  2021年9月9日,山西银行加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此后,该行相继与山西金控旗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绿晋通”、 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集团、国内权威绿色机构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等展开合作。

  与“绿晋通”签订合作协议,在绿色企业项目识别、绿色相关数据测算、绿色信贷产品推广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工业固废处置、矿山修复等;与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先后开展多次学习交流。

  同时,山西银行集中资源配置,挂牌成立“绿色信贷”,在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延伸绿色金融服务范围的同时,创新绿色金融系列产品,稳步提升“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3月末,山西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5亿元,自2021年4月28日挂牌以来,已累计投放40亿元,其中,绿色债券认购5亿元。

  山西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鲜明提出,要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深化能源革命。山西银行成立伊始,便出台《山西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实施细则》,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政策;2022年,山西银行总部特别设置绿色金融组,确保绿色金融工作有序推进。

  围绕重点领域,山西银行优选目标市场和客群,以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绿色服务等六类重点领域客群为投放重点,推动上述领域绿色信贷扩面上量。

  山西资源富集,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1949年以来,山西煤炭产量累计达225亿吨。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能源大省山西面临减排大考。

  山西针对工业固废处置问题多、矿山修复任务重等,专门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表示,与山西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加速了大地控股各版块业务的顺利推进,希望山西银行作为本土金融机构领头羊,持续为大地控股重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据了解,作为山西省新组建的唯一从事土地整治、矿山修复和固废处置工作的省级专业公司,大地控股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等,正在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性、代表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项目。

  山西银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业务合作和金融创新。目前,山西银行依托“绿晋通”平台的绿色智能识别服务,实现企业与项目的绿色属性识别及绿色等级划分,引导资金向低碳、环保领域流动,逐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占比,增加绿色融资规模。

  山西环境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泽龙介绍,山西银行与“绿晋通”合作后,目前已有多项由山西银行融资支持的绿色项目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当前,中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投资平稳增长,生态环境产业空间广阔。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累计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4.2万家,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企业约有9万家,毫无疑问,金融机构不会缺席“双碳”,并将在其中承担举足轻重的角色。

  山西银行透露,截至2021年末,该行新增绿色贷款17亿,绿色信贷增速100%。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择优支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更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绿色升级改造需求,为山西经济结构优化、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提供金融动能。(完)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