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山西临汾市第二小学:“双减工作”得成效

山西临汾市第二小学:“双减工作”得成效

2022年07月13日 11:15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3日电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双减”的工作,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山西临汾市第二小学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实际和特色建设,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作用,将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有效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双擎”助力作用。

  精心谋划,系统安排注重落实。首先,向课堂要效率。把握住学校教育主阵地,通过教师培训赋能、教研工作赋能,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在课堂上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应学尽学。其次,优化作业设计。严控书面作业量,坚持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探索分层作业,根据学段特点、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能力,正视学生差异,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类型,在基础性作业以外,增加拓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如社会实践、家务劳动、健身运动等。再次,课后作业辅导求质量。周一至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不讲新课,由语文、数学老师根据分层作业进行个性化辅导,面对面辅导各30分钟;坚持课后作业辅导作为“5+2”固定组成部分,其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最后,社团活动见效果。课后作业辅导后,进行40分钟社团活动;其中周一为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爱劳动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周二至周四开设科技类社团,如航模、创客机器人、无人机、3D制作等;体育类社团,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啦啦操等;美育类社团,如二胡、管乐团、陶艺、沙画等,周五结合该校创建书香校园特色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班内红色作品、国学文化阅读等。社团活动涉及学科门类齐全,教师认真负责,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初显成效。该校要求综合学科教师除所任常规课程外,必须掌握一门社团课程所要求的特长,方可被聘为社团辅导教师,教师通过这种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途径,提高了个人业务能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得到了提升,社团项目也得到拓展丰富;实行课后作业类型和内容双优化以来,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通过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满足了自身的学业需求,减轻了课业负担,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发展。全校1873名学生中,有1700名学生参加了各项社团活动,参与率达91%;153名学生由本年级统筹安排,仅20名学生在参加完作业辅导后,由家长接离学校。全校1873名学生全部参与课后作业辅导,参与率100%。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该校先后迎接了全国政协、山西省党史教育巡回指导组等的调研和督导,同时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肯定,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多次组织当地考察团到该校进行观摩;山西电视台、临汾日报、临汾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该校的“双减”工作进行了多次追踪报道。

  巩固成果,守正笃实久久为功。2018年,该校就开始探索开展课后社团活动,同时引进体育俱乐部、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尝试在体育社团中开展全面普及、兴趣培养和专业竞赛梯队的创新分层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体教融合实现路径。“双减”政策发布后,该校顺势而为,克服场地、经费困难,利用好现有的社团项目,尝试新增的社团项目,形成了师资储备充分、开设门类齐全、管理制度健全、评价体系完善的良好局面。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的同时,积极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如与交管部门沟通增加护学交警岗、延长交警护学时间;和路政部门积极协调,增设照明设施,保障师生安全等。

  经过积极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反馈,临汾市第二小学专业课后作业辅导显著减轻了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明显降低了学生校外培训特长的需求,切实解决了家长“课后服务”和“特长培训报班”两大难题,减轻家长、学生的心理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增强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校校长王栋表示:“‘双减’的有效落地任重道远,我校将继续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双减’不减教育初心,育人路上永不止步。”(完)(李海金)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