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山西农信社:全力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

山西农信社:全力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

2022年08月22日 17:47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2日电 今年以来,山西农信社持续为“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蓄势赋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893.21亿元,较年初净增487.89亿元,增速11.08%。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600.53亿元,较年初净增245.04亿元,增速18.08%,高于各项贷款7.6个百分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当年累计投放28.8亿元、贷款余额45.4亿元,累放额、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75.8%、69.8%。

  统筹谋划 下好服务乡村振兴“先手棋”

朔州农商银行供图

  山西农信社及时制定出台《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助力乡村振兴“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3类目标,实施乡村振兴主办银行创建等7大行动22项举措;组织召开全省农村信用社推进“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视频会暨“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行动部署会,引导全系统自觉投入到助力乡村振兴“百行进万村 争创主办行”行动中,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整体推进县、先行示范县实施差异化考核,科学设置5类33项指标,统一纳入综合考评体系。

  建强组织 当好服务乡村振兴“主办行”

孝义农商银行供图

  山西农信社引导各级农信机构党委加强党建引领,积极对接当地乡村振兴、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围绕当地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规划部署,采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授牌仪式等多种形式,加快创建党委协作、支部共建和党员互助的“党建三级联盟”,争当“乡村振兴主办银行”,全面探索构建“党建+”“党支部+”等金融服务新模式,满足乡村振兴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坚持“农信社的客户在哪里,党建共建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优势,争当惠民政策宣传员、金融风险防控员、普惠金融服务员、信用建设推广员,主动融入政府、融入社区、融入客户,实现政银、银企和银村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赢。

  截至7月末,全省农信社共派出金融助理及专员等1130人,已与3025个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签订了党建结对协议;已有61家县级行社被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授予乡村振兴主办银行,较年初增加了54个县级行社,完成全年创建目标的122%。

  全员营销 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关键点”

  山西农信社引导各级农信机构坚持做小做精做优做散,通过“上门宣传、上门营销”等主动服务,精准对接摸排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关键点,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备用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截至7月末,全省农信社共走访乡镇、行政村、社区、市场1.91万个、农户217.56万户,其中行政村、农户的授信覆盖面分别为95.92%、49.01%。

  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积极对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获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通过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重点支持和培育行业头部龙头企业、省级示范联合体、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7月末,全省农信社对接省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15个,对接率100%;对接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445个,对接率100%;已支持省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71户,余额109.82亿元。

  科技赋能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新生态”

  山西农信社系统各级机构依托“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流动银行”等服务模式,借助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兴农快贷”等多重方式,打通普惠渠道,做优民生服务,全面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截至7月末,全省农信社已支持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站1.44万个,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1.19万张,较年初增加9527张。加快推进传统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持续优化农村线上金融产品及服务,充分运用手机APP、电子地图、“兴农快贷”、整村授信PAD端、晋享生活移动用信端等工具,逐步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建设智能化的营销、产品、服务、风控体系,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获客、活客、稳客的新型客户管理机制,逐步构建服务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包、应用无所不能的新型服务模式,全力推动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智慧银行。(完)

  (李莉)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