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2月8日电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8日在山西太原举行,杏花岭区人民政府区长潘侠作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2022年,杏花岭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1.21亿元,同比增长3.3%,越过900亿台阶。
2022年,杏花岭区杨家峪板块完成1.5万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华老字号酿造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智诚万家开工建设,太原酒厂、新型高效太阳能集热器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6.28亿元。全年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7个,当年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71.7亿元。
过去一年,杏花岭区工业发展不断提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48.8%,均为太原市第一。华能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并网运行5700瓦,30万吨废钢回收再利用项目当年实现产值8.5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杏花岭区共为企业退减缓免税费11.66亿元。杏花岭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签约入驻企业257户,新上限入统12户,当年实现产值47亿元、税收5181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
2022年,杏花岭区八成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8个专项债项目全部开工,支出5.1亿元。为6697名农民工追回薪资8961.8万元,为困难人群发放各类补助、救助金8100余万元。保障房建设开工1436套,储备759套,基本建成382套,完成安置3000余套,729个无人管理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
潘侠表示,2023年,杏花岭区将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制落实各项工作。按照“一个牵引先行、双线并重发展、三大产业协同、四个更新提升”的“1234”战略和“七个新突破”的重点任务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杏花岭区将深入对接落实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省、市战略,推动东峰路北延、108国道改线、丈子头连接线东延、府东街东延等“两纵两横”路网年内启动实施,推进东山大道、北大街东延等项目启动规划建设。优先布局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依托中华老字号酿造小镇、府东街东延道路沿线释放的空间,加快布局新能源、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为主的百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民生资源集聚等优势,推进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培塑发展特色商圈、电商平台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数字等新型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设计研发、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报告中提到,要突出招商与引资并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引技并举,加快推进IPv6互联互通云计算数据中心暨中鸿国源流量谷、华为大科学装置、太行(深圳)私募股权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洽谈项目一季度签约落地。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市场化招商,“走出去、请进来”,有效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
制造业振兴将成为杏花岭区2023年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全面推动“全域数字杏花岭”建设。加强与山西省发改委、华为、京东等对接,加快研究制订全域数字杏花岭发展规划,重点推动大数据、信创、通用计算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招引培育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应用等数字核心产业,全力打造杨家峪数字转型板块。加快龙潭、胜利东街、北中环数字平台经济发展,推动与华为、腾讯、百度等合作,推进元宇宙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百度物联网、智慧停车等项目实施,启动安全发展城市项目,建设数字治理试点。
文旅产业方面,杏花岭区今年将推动晋商博物院今年创建国家4A级景区,推进革命军事博物馆、1898兵工文化产业园(二期)、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保护修缮(二期)工程启动实施。依托清代民宅四合院及明初古槐,挖掘历史沿革,启动复建明代晋藩文化小镇规划建设。推进王家山森林城市主题公园生态管养、业态培育、功能提升和向社会开放工作。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培育壮大“银发经济”,推动康复疗养、旅居康养、“候鸟”式养老等业态发展,推进东山心盛堂等康养项目实施。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杏花岭区还将集中力量办好12件民生实事:完成100个惠民直通车进社区试点;完成40场“免费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为老旧小区既有建筑加装23部电梯;建成5个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创建19个食品安全示范社区食堂;新建10块以上惠民篮球场;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服务,新建10个标准化心理健康多功能室;新建15个社区食堂;新建5个小游园、5块公共绿地;改造876座农村户厕;建设至少1所示范性公办综合托育机构;提升乡村医疗水平,补齐乡村医生短板;实施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帮助更多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圆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