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9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5次飞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5月30日9时31分,山西籍航天员景海鹏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他的第四次“飞天之旅”。当日上午,景海鹏母校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高级中学600余名师生为其加油鼓劲。
“四飞”太空的景海鹏和一座不平静的城
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航天员景海鹏的亲友和家乡民众不由自主起身站立,挥舞手中国旗。随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宣布,景海鹏四度“飞天”让家乡山西运城又一次沸腾。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送上太空。其中,57岁的景海鹏第四次出征太空。
30日一早,记者走进景海鹏位于山西运城的家中,那里已是热闹非凡。墙上挂满了景海鹏和家人的合照,神舟飞船、宇航员等模型随处可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前来祝福,其父母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观看直播,不时向前来问候的民众点头示意。
小区院子里敲锣打鼓,具有航天元素的山西花馍被摆在显眼位置,百余名民众坐在大型电子屏前观看直播画面。发射前,景海鹏的父母和亲友来到院子里,与当地民众一起见证重要时刻。其间,景海鹏的母亲一直双手抱臂,紧盯屏幕,直到发射成功,她才露出微笑,面向镜头双手合十,轻轻点头。
从乘坐神舟七号首次太空之行的2天20小时27分钟,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这次,作为中国四度“飞天”第一人,景海鹏又将奔赴新的太空任务。而他的每一次“飞天”都牵动着家乡民众的心弦。
当日,不少民众自发聚在小区院外,他们一边观看直播一边谈论着景海鹏历次航天飞行经历。“景海鹏第一次‘飞天’时,我上初中,和老师同学一起观看。如今,他第四次‘飞天’,我已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和家人同事一起见证。”30余岁的闫竞文告诉记者,作为运城人,她与有荣焉。
同时,在景海鹏的母校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高级中学,校方组织600余名师生观看直播,学生们举着景海鹏的照片和写有“学长加油”的海报,高呼“海鹏学长你最棒!”“我们要向你学习”……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大男孩,已成为全校学生的偶像。
在景海鹏高中化学老师卫领超看来,景海鹏四度“飞天”并非偶然,是他一贯的坚持。“这么多年过去了,对景海鹏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心中有梦想。不管学习还是训练,景海鹏都能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一次次战胜自己。祝福海鹏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
四度飞天第一人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