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来山西临汾一定不能错过的非遗好物 赶紧get!
2024年06月28日 18:16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6月28日电 临汾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临汾,探寻那些你绝对不能错过的非遗好物,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赶紧get起来吧!

  子羽葫芦画:方寸之间 巧手彩嵌

  发源于襄汾县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技术,正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其以葫芦为载体,融入国画、烙画、漆画等多种传统技艺,在一个个葫芦上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深意的艺术画面。

  据悉,子羽葫芦画的制作技艺源于古代,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制作过程中,手工艺人们运用画笔、画铲、烙铁等工具,将精湛的技艺融入每一个细节。他们巧妙地运用色彩与线条,将吉祥、富贵、平安等美好寓意融入画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着福禄、吉祥、安宅辟邪。而子羽葫芦画正是将这一美好寓意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绘制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和纹样,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子羽葫芦画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霍州年馍:舌尖美食 指尖艺术

  在临汾霍州,有一道美食可谓家喻户晓,这便是霍州年馍。它不仅是当地餐桌上的主食,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情感与祝福的“指尖艺术”,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之美誉。

  霍州,这片以小麦种植为主的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面食文化。其中,年馍作为当地的传统面食,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加工工艺。其传统酵母发面的方式,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使得年馍保持了小麦最原始的醇香,每一口都是浓郁的麦香与自然的甘甜。

  每当逢年过节,霍州的能工巧匠们便会在面团上施展他们的巧手。通过揉、捏、搓、压、撺、卷、剪等一系列娴熟灵巧的动作,他们塑造出一个个造型精美、活灵活现的年馍。

  这些年馍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寓意吉祥,如“步步登高”寓意着事业有成,“如意枣花”则寄托着家庭和睦的愿景。每一个年馍都承载着霍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如今,霍州年馍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山西乃至全国面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以其独特的口感、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品尝和欣赏。

  在霍州年馍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能品尝到美食的滋味,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温暖。

  平阳香包:民俗之韵 香溢平阳

  在临汾,逢年过节,佩戴平阳香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其以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早已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这些香包,或是由五色丝线编织而成,或是用碎布巧妙缝制,每一个都内装香料,无论佩戴在何处,都宛如一颗流动的艺术品,既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又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平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每一枚香包,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艺术世界,无论是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态,还是琴瑟和谐的和谐之美,都仿佛跃然眼前,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香包不仅体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最好诠释。

  随着时代的变迁,平阳香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脚步上,而是不断吸收现代美学理念和时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今的平阳香包,在保留传统工艺和样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使得这一传统技艺正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平阳木板:年画刻板流韵 艺韵千年

  一张年画,刻印岁月痕迹。一把刻刀,雕琢千年光阴。

  平阳木板年画,这一集雕刻、色彩、线条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源于黄河之滨的平阳,这里的木材细密,适宜雕版;而“平阳麻纸”更是享誉天下,为年画提供了优质的载体。

  平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自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西周时期的桐叶封唐、春秋晋国的都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衰、狐偃等历史名人的故事,为平阳木板年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宋代,平阳成为印刷中心,民间艺人开始印制年画,这一传统艺术由此萌芽。元代戏曲文化的繁荣,为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的移民搬迁,更是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播至全国各地。

  平阳木板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绘稿到雕刻,再到涂色和描眉画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尤其是脸部的刻画,更是整幅画的灵魂所在。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微妙的面部表情,让年画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立体感。

  平阳木板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承载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来,这一传统艺术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成为连接世界与山西文化的桥梁。

  平阳泥塑:红泥之中 大千世界

  在尧都平阳,流传着一种与黄土高原息息相关的传统艺术——平阳泥塑。它以当地特有的红胶泥为魂,历经千锤百炼,在匠人的手中幻化出无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不仅是泥土的蜕变,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绽放。

  红胶泥,这种看似普通的泥土,在匠人的手中焕发出非凡的生命力。经过捏塑、雕刻、黏接、修坯等十余道工序的精心打磨,一尊尊生动传神的泥塑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里,你能看到胖乎乎的老农扛着锄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能看到调皮的孩童在田间嬉戏,手中还握着刚刚捉到的小虫;还有那背着竹篓的渔翁,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仿佛刚刚从河里捕到了几条大鱼……这些小人儿,或憨态可掬,或机智灵动,或神情严峻,但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平阳泥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平阳地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

  春秋战国时期,泥塑陶俑的大量出现,为平阳泥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陶俑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太平绣球:一针一线 美好之愿

  在临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家家户户的门前总会悬挂起一种特殊的饰物——太平绣球。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寄托着临汾人民祈求健康长寿、防疫祛病的美好愿景。太平绣球,以其圆润的造型和绚丽的图案,成为了各大节日里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

  太平绣球,顾名思义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它巧妙地将十二片精心绣制的花瓣拼接缝合,形成一朵完美的花朵。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能感受到它的完整与和谐。而在绣球内部,填充着柔软的棉花、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香料以及具有疗效的药材。这些内饰物不仅使太平绣球具有提神醒脑、芳香开窍的功效,更寓意着家庭的和睦与生活的美满。

  太平绣球的制作过程堪称一门艺术。它融合了针织、刺绣、雕绘等多种传统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匠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彩色的丝线编织成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再将它们巧妙地缝合在花瓣之上。

  这些图案丰富多彩,既有牡丹、莲花等花卉图案,象征着繁荣昌盛、吉祥如意;又有龙凤、蝴蝶等动物图案,寓意着幸福美满、和谐共生。

  在临汾,悬挂太平绣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通过悬挂太平绣球,可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健康。

  同时,太平绣球也承载着临汾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不仅是临汾非遗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非遗好物,文化盛宴,无论是葫芦画还是年馍,无论是香包还是木版年画,无论是泥塑还是绣球,都是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记忆与符号,它们历经千年,在岁月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正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光彩。

  让我们一起相约临汾,亲身感受这些非遗好物所蕴含的文化与智慧、一起做好传承与保护吧!(完)

  (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