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8日电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生灵,未曾见于现实之中,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承载着尊贵、吉祥、繁荣、祥瑞的寓意,这从“龙马精神”“龙腾四海”“生龙活虎”“人中龙凤”等成语中便可见一斑。龙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7月6日,首届山西“龙文化”主题研讨会在省城太原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确定以“华夏文明,锦绣龙城”为主题。来自国内及省内部分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大家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会议由奠中书院指导,山西金谷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先秦史学会提供学术支持。会议由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奠中书院院长贾克勤主持。
著名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宫长为先生应邀作主题演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审计厅原厅长郝志远先生,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奠中书院院长贾克勤,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原二级巡视员成五虎,山西关公学院院长阎林甫,山西省品牌研究会会长张成龙,山西发现太原历史研究院院长耿一川、山西省社科联企业家分会会长闫树娟等18位专家学者齐聚山大科技园,围绕打造太原“锦绣龙城”文旅目的地、推动“中国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促进文化赓续创新发展实践,通过主题演讲、学术报告、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了解读和宣讲。
宫长为先生在作主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龙文化在山西的深厚根基。他指出,古之先祖,常有“天人感应”的观念。炎帝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尧帝母感赤龙,十四个月生尧。这可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观念上的根源。山西境内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是龙文化在山西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太原这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更是被誉为“龙城”,为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山西“龙文化”品牌,应将“尧文化”与“龙文化”紧密结合,共同挖掘和弘扬这一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对正在开展的首届山西“中华龙文化”旅游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次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创新尝试。
山西金谷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农业技术开发及咨询、园林绿化、土地复垦、土石方工程、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展览展示、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及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的销售和餐饮经营等的民营企业。董事长李桃梅女士,组织筹备开展首届山西“中华龙文化”旅游周活动。作为主办方代表,深情地分享了活动的初衷与愿景。她讲述了自己对家乡的诚挚热爱与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追求。企业家的情怀使她全身心投入,在太原东面称作“龙角”的系舟山脉上,建立“中华龙文化”产业园,并开展首届山西“中华龙文化”旅游周的筹备工作,努力打造和擦亮太原作为“龙城”、“龙兴之地”及相关地标性名片,为激活东山地区文旅产业奠基、探路。这次“龙文化”主题研讨会是其中之一,通过一系列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龙城”太原、爱上山西。
研讨会上,郝志远先生强调了龙文化研究的长期性和严谨性。他认为,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应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鼓励大家将龙角山、龙城等故事融入旅游周活动中,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龙文化的魅力。贾克勤先生在发言中提出,建议活动一定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明确“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研究龙文化的立足点,也是最终目标;必须建立组织、成立智库,加强学科建设、筑牢学术根基;必须完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推动活动的实施;必须脚踏实地,文旅融合,讲好三晋故事。成五虎、阎林甫、张成龙、耿一川、闫树娟等嘉宾也分别进行发言,谈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感受。他们认为,“中华龙文化”丰富多彩,为传统文化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思想火花和灵感碰撞。龙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节日舞龙,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习俗,不论是在祖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还是离家千万里侨居世界不同地方的炎黄子孙,在欢度民族节日或举行庆典时,总忘不了演出那欢快火炽的龙舞。彩扎长龙,在多人举舞中,随着锣鼓的节拍,翻滚进退,矫健起舞。特别是入夜后舞起的龙灯,在夜色中蟠转飞腾,散播着光明和欢乐,发出奋发向上的豪情,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精神。
随着研讨会的圆满结束,首届山西“中华龙文化”旅游周正式拉开帷幕。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的指引,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华龙”文化品牌,作为三晋文化品牌之一,一定会赋能全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一定能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