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3日电 题:山西吉县:真村不打假把式
作者 张皓
全国第五,全省第一,这是他们在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考核中取得的成绩;7000元到16000元,这是他们三年来为村民人均年收入作出的贡献;“再提升10%”,这是他们对本年度收入再上一个台阶作出的承诺。
真村,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的一个小山村,曾经是国定贫困村,自打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脱了贫,摘了帽,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尤其是随着国网吉县供电公司三名复转军人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村里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李金锤!”“到!”
“滑亚辉!”“到!”
“跑步走!”真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考志康一声令下,三人开始每天例行的晨跑。
考志康是三期士官,曾在中印边境执行任务;李金锤是五期士官,转业前驻守在三沙群岛;滑亚辉从军经历较短,只当了两年兵。
每天晨跑是李金锤从军20年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到了地势空旷的村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直跑得考志康书记心痒痒,干脆将晨跑纳入了每天的例行工作。
“人们一开始不理解,说一天天瞎跑啥呢也不嫌累。”滑亚辉回想着刚开始村民的反应说道。其实,除了满足锻炼瘾,他们还非常巧妙地规划了晨跑路线,一圈5000米能够路过大部分人家,第二天稍作调整,就实现了每家每户全覆盖。打打招呼,简单问询几句,近期大致情况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村民们也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有问题不去村委会,早上就在家门口等着,工作队路过时候给念叨几句,从来没有一件事儿被落下。
“这就叫实打实的走访,咱们驻村工作队从来不打假把式。”村支书张三元说道。
提升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也在实打实想办法。吉县苹果是当地特色产业,但真村位置偏、规模小,人员力量也不充足,苹果的销路、采摘一直存在问题。销路不畅,驻村工作队便通过吉县供电公司,定期开展消费帮扶,同时积极与多家苹果经销商、加工厂联系,拓宽苹果销路;采摘困难,吉县供电公司党支部便与真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苹果一成熟,就组织党员去帮忙摘运苹果。
此外,对于村内年龄较大的村民,驻村工作队也是绞尽脑汁为他们谋收入。
“他们也想找点活儿干,但是很少有地方愿意雇用超过65岁的老人,看大门都不行。”考志康说:“我们鼓励他们在果园里做一些基础工作,拔草、给苹果套袋之类的。”
现如今,在村里务工的村民最大年龄75岁,村里根据工作量,每日发放工资100元至120元不等。同时,驻村工作队也会用“爱心超市”积分作为补充奖励,鼓励村民自主创收,村民整体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7000元一路上涨到如今的16000元。
还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这是一直横亘在驻村工作队心中的问题,随着这个问题被一次次提起,村里新建了露营营地,盖起了一排排民宿,太空舱旅社也即将投运,旧窑洞也正在被翻新成窑洞旅馆,艺术节办起来了,婚庆团建场地租赁出去了,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回来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游子归乡金难买。近些年,回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吸引他们的,正是家乡日渐蓬勃的发展潜力,而家乡,也在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配合着年轻人充满朝气的热情。曾经毫不起眼的“黄河石”,正是通过年轻人独特的眼光,摇身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
“缺设备,缺资金,我们投!”吉县供电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邓航说。在闻听真村文创基地建设项目后,吉县供电公司主动对接,通过帮扶项目捐赠资金10万元,帮助购置抛光机、陶瓷烤箱等设备,目前,该项目已逐步开发了黄河石手串、挂件、陶制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增加了村内就业岗位,实实在在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收入。
再提升10%,是对今年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情况的保守预测,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升,这是一个办法接一个办法、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踏踏实实为村民谋来的“钱袋子”。
驻村帮扶,真村不打假把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