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3日电 题:山西医疗队:传好援非“接力棒”
中新网记者 范丽芳
“在非洲需要帮助时,中国从未缺席过。”近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双方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拓展。自1975年山西开展医疗援非以来,共向多哥、吉布提、喀麦隆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69批、1441人次,先后有395人次获得受援国骑士勋章、独立勋章、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国际荣誉。
让先进技术福泽非洲
不久前,吉布提贝尔蒂耶医院成功实施该院首例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由来自晋城市人民医院的山西援非医生郭飞与当地医生携手完成。此类“填补空白”的突破性成就,在山西援非医疗合作历程中屡见不鲜。
“当地医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专业麻醉医生执行技术要求更高的手术。”郭飞指出,援非道路漫长,要一步一个脚印。近期,他刚完成了医院闲置神经刺激器的检修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独立麻醉恢复室的运行,后续将为科室医护人员开展神经解剖定位等相关技术培训。
“吉布提痔疮患者多,现有治疗方式多采用传统外拨内扎术,术后疼痛明显,复发率高。”山西援非医生朱锋计划推广创新疗法——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结合创面亚甲蓝封闭术,此法能减少创伤,加速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大幅降低复发率。
让中医精髓再放异彩
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适宜技术,成为非洲民众青睐的诊疗和养生保健方式。
2024年1月,48岁的喀麦隆患者Doudoumou突发脑梗,经当地医院救治,未能完全康复,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求助了中医。经过山西援喀麦隆医生杨玉云2个疗程的治疗,Doudoumou肢体功能明显好转,可自行站立行走,有些日常活动也可独立完成。
“中国医生,我知道你能帮我。”2024年8月初,一名吉布提患者再次步入贝尔蒂耶医院诊室,见到熟悉的中国面孔,“心里踏实多了”。去年,他因左侧面部瘫痪接受针灸治疗,症状明显改善,今年,右侧出现面瘫后再次寻求中医帮助。
正是因为患者的这份信任,山西援非医生茹梁艳在结束一年的援吉布提医疗任务后,选择继续留下。其间,她和队员们通过中医知识讲座、中医技术培训,运用中医经络理论、结合脉诊和触诊等,培养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学习针灸。其中,一名学生已能独立完成中风后遗症的诊治工作。
吉布提卫生部部长艾哈迈德·罗布莱·阿卜迪利赫及其夫人曾先后接受山西中医治疗,十分推崇中医药文化。他们希望山西医疗队能留下一支持续发光发热、传承不息的中医队伍。
让援助内涵持续拓宽
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是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创新模式。
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与多哥构建对口合作机制以来,双方在设备援助、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及远程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共享与医疗水平的提升。
“2023年,我在山西进行半年的专业培训。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以及山西医生到我的家乡开展援助,让我触动很大,也深刻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卡拉东戴地区中心医院手术室创伤外科医生助理AKADE Koffi T表示,得益于中国医生的长期帮助,他和同事们的诊疗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如今,随着援助形式的创新,山西可常态开展与多哥的远程会诊。“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27次远程会诊,11次疑难病例讨论。”中国(山西)第27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队长武瑞涛介绍,近期,会诊培训平台已安装完毕,计划每月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线上授课,并利用骨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中心设备,按需增加线上教学频次。
此外,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积极筹划并全力推进与吉布提在“中医中心”与“创伤骨科中心”建设方面的对口医院合作新机制。
此举将进一步拓宽中非合作领域,把中国传统医学精髓与现代创伤骨科治疗技术带到非洲,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质量,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