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30日电 题:【华阳大学生采掘队干的故事】煤海激扬青春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的选择无影灯下救死扶伤,有的选择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有的选择绿色军营保家卫国,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立志煤海、开采光明。
段振雄:“不怕不懂,就怕不学”
一矿生产衔接部开拓三队一组技术员段振雄,中等身材,肤色白净,鼻梁上架着一副宽大的眼镜,说话有条不紊,身着polo衫,显得十分干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曾在建筑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发现还是在煤矿能发挥出我的优势,便投了简历,来到了华阳。”段振雄回忆。
工作之初,他原以为凭借着自己在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井下各种问题,成为大家的聚焦点,而现实却狠狠给了他当头一棒。
“初入井下突遇钻机、装载机等设备发生故障时,自己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段振雄说着自己刚来时的境遇,“不怕不懂,就怕不学。”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爱学习、勤钻研是他身上最闪耀的标签。段振雄主动钻现场,到现场学、去一线问,自己回来后查资料,潜心琢磨研究。经过3年努力,他现在可以解决许多难题,也逐渐崭露头角。
今年3月,段振雄所在队组在一矿北条带胶带大巷施工过程中遇到了陷落柱,按之前经验是采取架棚支护。编制过陷落柱构造措施时,他突然想到读研期间使用的一款数字模拟软件,便将井下实际巷道情况和地质构造情况输入软件中,对巷道的锚杆、锚索支护参数进行调整。
经过几十次模拟,段振雄得出结论:选择合理的间排距,加大锚杆、锚索的直径,增加锚杆、锚索的预紧力,可以提高巷道顶板整体的承载能力。这项研究结果现如今已经成功被应用到了井下巷道过陷落柱构造中。
“通过矿压监测等一系列手段发现,改善巷道的支护参数的确可以大大提高巷道的整体稳定性,这项研究成果为我矿其它巷道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一矿生产衔接部主任工程师杨云明对这一套结论赞不绝口。
刘洋:“无所畏惧,风雨兼程”
“刚进入工作岗位,我就差点捅了‘娄子’。”一矿机电工区机电一队技术员刘洋讲述着3年来的蜕变之旅。
2021年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的刘洋经一年轮岗后,被分配到机电工区机电一队。一次,他在负责井下检修工作停送电时,只联系到了一个工作面,另一个掘进工作头面因没有联系到被无故断电,影响了正常生产。“幸亏师傅检查发现了,及时进行沟通,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
自此,刘洋下井行囊中多了一份特殊陪伴——一张A4纸打印的供电系统图,这张图成了他现场勘察的全程“见证者”。每到一处,他都根据实际情况细心标注,如有变动就记录到图纸上,升井后再在供电系统图上进行改动。
刘洋每天下班研究,反复请教对照,有时候一张图竟能反反复复画10余次。经过长期努力,现在他已可精确知道图纸和井下实际的细微不同并及时完善。
针对机电工区繁琐的设备检查和数据统计工作,刘洋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他巧妙地建立了一个表格,将一矿井下4个采区、8条巷道、19个配电室、570个开关的设备数据“一网打尽”。
“这个表格对今后所有设备的数据统计和现场巡查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节约时间,迅速完成设备的统计和过期设备的更换。”刘洋拖拽鼠标,电脑页面上一张张表格不停地滚动。
“风水管路管理,是我当前的短板。但我通过细致巡查、强化记忆,定能在应对跑风跑水等突发状况时,迅速定位问题,及时化解风险。”刘洋说。
张慧军:“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乘坐猴车,转坐人车,再徒步40分钟的路程,一矿调度室综采准备队二组主管技术员张慧军到达15307工作面。此时,随着采煤机上下腾挪,一块块乌黑发亮的煤炭滚滚而出。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张慧军深谙学习之道,他感慨:“井下的各位师傅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更多经验,有助于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除此之外,张慧军还十分重视技改创新,他带头进行的多项技术改造在一矿“五小”创新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成果,有的已经用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井下视频监控能够实时监控作业现场,帮助管理人员了解设备运行、人员作业、生产环境等情况。但采煤工作面地质条件容易发生变化,过构造期间,如果工作面顶板较为破碎,很可能出现提前拉架、支架错茬等,导致工作面视频监控不全面、不清晰。
张慧军利用发散性思维,在原有视频监控架的基础上,用角铁、方管进行焊接,制作视频监控可伸缩固定架,可以上下左右前后进行调节,保证工作面视频监控全面、清晰,更好地适应工作面条件的变化。
煤海激扬青春梦。像段振雄、刘洋、张慧军一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断将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把青春梦想扎根在华阳大地,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奋勇前行。(完)
(李磊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