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23日电 习惯的培养和塑造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后小河小学教育集团西缉校区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重要内容。
如何尊重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帮助他们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巨大变化,减缓坡度,实现科学衔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解读,明确指出要坚持科学导向,确保有效衔接沿着科学方向推进,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四条原则。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品质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等都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场全景式成长接力
每一场温暖的教育,都从美好的相遇开始。这需要多个维度的密切互动: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应形成一场全域、全程、全人的全景式成长接力。
后小河小学教育集团西缉校区以“盈水教育”为引领,以“盈水”课程为内核,坚守儿童立场,尊重教育规律,多年来加强与邻近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互动研讨。确立贯通式的教育理念目标,建构联动的教育实施路径。同时,形成协同保障机制:家校社协同、联合教研、跨学段贯通式研讨等。
通过一系列举措,致力于实现小学学习与幼儿园生活,校园生活与家庭、社会的链接,设计构建了指向“ 尊重儿童 点燃兴趣 培养习惯 激发潜能 ”为课程目标的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体系。
举办两大成长礼见证仪式
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社会适应性,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学校策划“两大成长仪式”,连接幼儿园生活与小学活动,增强小学生身份认同,助力儿童积极适应小学生活,提升归属感,
开学成长五大礼。开学第一照;爸爸妈妈的特别礼物;哥哥姐姐的礼物;“迎新”专列;最美集体照。
养成教育满月秀。在新生入学一个月之际,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满月秀仪式教育。恰少年时,风华正茂,昂首阔步,意气飞扬,秀出“养成教育月课程”特色成果,秀出“小水滴”初步养成的好习惯和新风尚。
实施三个适应性贯通课程
“新生适应周”课程。九月第一周为“新生适应周”。学校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刻意放缓教学节奏,减轻入学压力,基于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儿童认知特点、校本资源等开发校本化“新生适应性”课程。以“儿歌里的数字”“有趣的形状”“有趣的汉字”等主题开展全学科整合教学,课程设计“有意思”“有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倾听、表达、合作、阅读、书写等习惯的初步养成。
“养成教育月”课程。从九月第二周到第四周,进入“养成教育月”。让孩子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爱上学校、爱上老师、结识伙伴,帮助儿童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气度品质。
这一阶段,各学科协同做好习惯塑造和养成教育,每周一个训练重点。根据“适应性”习惯培养起步要点,以常规养成、课堂观察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的养成,并设置一月学习适应性评价表。关照儿童思维与认知的差异、知识与能力的进阶、兴趣与爱好的发展,留下鲜活的成长历程。
“习惯培养月”课程。十月份,一年级学生进入“习惯培养月”。以“好习惯向未来”为主题,开展每周一重点的好习惯培养与塑造,倡导“仪表优、举止雅、言语美”九字行为规范,实施培育素养、五育融合的“盈水”课程体系。开展独具小河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政课程、绘本阅读课程等;引导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让课堂上不仅有朗朗书声,还有歌声、笑声,培养具有“家国情、书卷气、健康力、创造性”的新时代小河学子。
建立四维立体式衔接机制
同向接力:基于儿童“身心适应”的双向奔赴。西缉校区教师为走进学校参观互访的大班幼儿开展小学学习生活讲座;让幼儿走进小学参观、体验,沉浸式地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向协同:建立校家社共同体合作建设课程的良好机制。成立“小河家长学校”,开展“小河大讲堂”家庭教育的学习与研修。学校为家长设计了“习惯培养与亲子陪伴”等四类桥梁课程与指导建议体系,协调周边教育资源,联合开发“PDC博物馆课程”“我是童谣推广人”阅读快闪等系列课程,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
经验共享:幼小衔接背景下关键经验链接,构建幼儿素养发展地图。一二年级执教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提出基于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重构,让儿童获得学科体验、活动体验和情感体验。通过引导,使经验改组和不断生长,实现儿童素养科学进阶,不断获得发展。
空间融合:开展指向儿童主体发展的学校空间的功能创新。将校园打造成学生“玩中做”“做中学”的游戏场,设计空间承载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引领师生成为学习空间设计者与使用者。(完)
(后小河小学教育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