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25日电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2024年以来,长治市上党区农业农村局始终以民生为服务导向,紧紧围绕2019年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重对田间水利设施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设施管护等情况进行摸查,以实际行动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林移村:精准施策打破水利设施无人管护困境
2021年,林移村高标准农田建成,村民们享受到了从“望天收”到“水自流”的便利。然而,有了水利设施,却无人管护,是林移村面临的现实困境。村民王翠连说:“灌溉设施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这些设施必须管护起来,不管护,老百姓急用的时候就可能用不上了。”
2024年4月,上党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排查得知林移村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他们深入实地调研,结合全区项目实际,以“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确保高效益产出”为切入点,明确了管护主体、责任与范围。并在林移村建立了定期巡查维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为两处灌溉设施确定具体责任人。从此,那些无人问津的水利设施有了“守护者”。
不仅如此,为让村民更好地使用水利设施,上党区农业农村局还组织了多场相关培训活动。如今,林移村水利设施利用率大幅提高。林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李兵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南北两片水利设施均安排有专人进行日常管护。一旦村民遇到问题,我们便会迅速处理,确保村民能够正常使用。在2024年上半年的抗旱进程中,这些水利设施充分发挥了作用,农户借助水利设施成功浇灌农田达800余亩,真正筑牢了农业生产基础。”
看寺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带来种植新变化
“上党区农业农村局真是为看寺村办了一件大好事!”村民秦保星指着眼前新修的水渠,脸上满是喜悦地说道,“原来老渠塌陷,年年遭水淹,导致庄稼就不长。2024年水渠修好后,庄稼都丰产了。”
据了解,看寺村西原本有一条水渠,由于长久未得到妥善维护,发生了坍塌。这使处于下水位的庄稼连年受灾,村民们为此愁眉不展。2024年4月,接到群众反映后,上党区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长达600米的水渠终于修复好了。
这条新修的水渠,不仅解决了看寺村庄稼被水淹的难题,也是看寺村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过去的看寺村农田种植结构单一,村民们遵循传统模式,收入增长缓慢。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稳步推进,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户杨青家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杨青熟练操作灌溉设备,清澈水流缓缓流出,均匀洒在蔬菜地里。“2024年高标准农田修完以后,浇地非常方便,蔬菜长势也好。”杨青感慨道。
据看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泽林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里露天蔬菜种植达700余亩,比之前增加了50%。之前大多村民以种粮食作物为主,亩均收入六七百元,现在调整种植结构后,亩均收入提高到四五千元。与此同时,为全力满足全区农田灌溉需求,上党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机井排查修复攻坚行动。
日前,记者跟随上党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队员们仔细查看机井的井口是否有损坏。上党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张海昌说:“我们的排查组共设有5个小队,总计18名工作人员。排查中遇到问题,我们会立即修复,绝不拖延。”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已排查机井达157眼,已更新机井16眼,修复利用机井61眼,修建集控室12座,铺设PE管71372.08米,修建排水渠167.53米,铺设混凝土道路9862.82米,安装变压器4套,架设输变电高压线路1700米,低压线路19218米。
上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郜树芳表示:“我们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同步谋划管护责任落实,通过创新管护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等举措,鼓励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管护中来。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清单和方案,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李晓妍 李玲 李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