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2月4日电 (任丽娜 王雅汝) 汾河孕育千年,在山西临汾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它们是历史的符号,文明的记忆。而在这里,不止一处的“鼓楼”,作为一个个小城的地标留存至今,仍延续着一地的兴盛发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汾县鼓楼
襄汾县鼓楼位于县城中心,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康熙34年地震遭到严重破坏,现为康熙47年重修。说起鼓楼,它是古代城建必不可少的建筑,似乎成为一种定例。
传说在北魏时候,山东兖州一代多盗贼,为了防盗和给四乡村民及时发出防贼信号,那时候兖州刺史李崇让每村盖一高楼然后悬一大鼓,每当有村子遇盗,就在高楼上击鼓发信号,顿时间,鼓声就传遍百里,听到鼓声的村民们就把守各个村子的要道,这样就为盗贼布下了天罗地网。这一招果然灵验,四方安然了不少。后来邻近的各州、县纷纷效仿,于是慢慢地鼓楼就成为了城建的必需品。
襄汾县鼓楼属于襄汾县汾城镇古建筑群的一部分,2006年襄汾县汾城镇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隰县鼓楼
隰县鼓楼,又名“大观楼”。据清康熙《隰州志》记载,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
建筑面积191.54平方米,砖木结构高台楼阁式建筑,通高21米。台基砖砌,平面呈方形,边长14米,高6.7米,四面中辟砖劵门洞,十字贯通。
门额各嵌石匾1方,东“东屏姑射”,南“南临古慈”,西“西带黄河”,北“北拱晋阳”。楼身方形,二层三檐,面宽、进深各五间,十字歇山顶。一层四向辟门,四周围廊,四根通柱直达顶层,檐下斗拱均三踩单翘,二层檐下斗拱五踩单翘单昂。四面正中悬额匾,东“龙泉古郡”,南“长寿遗封”,西“河东重镇”,北“三晋雄邦”。
隰县鼓楼保留了明代建筑形制,具有较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2013年隰县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州市鼓楼
霍州鼓楼,又称文昌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历代履有修茸。
鼓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通高27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檐角起翘,斗拱重叠,宛如云朵簇拥,凌空欲飞。
正脊两端设有琉璃鸱吻,造型凶猛生动,配有神态各异的骑马武士,中央有一琉璃葫芦宝瓶。戗脊分别装置二十八星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工艺精湛。每个翼角仔角梁上装有龙头套兽,下部悬挂风铃,风吹铃动,清脆悦耳。
2019年,霍州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临汾鼓楼
一首民谣《鼓楼》带你看临汾鼓楼,看临汾这座颜值、气质、价值并存的城市!
“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说的就是临汾鼓楼,也叫“大中楼”。临汾鼓楼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中心,是我国的最高鼓楼。始建于北魏时期,历史上曾多次重建。鼓楼在1987年重建后成为现在的样子。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鼓楼的门洞上方各嵌有巨形石雕匾额,分别刻有“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字样。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进入门楼,再沿级登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可近观远眺,视野开阔,别有风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