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2月13日电 河曲县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乡镇赋权不足和群众“急难愁盼”两大难题,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与“办不成事”窗口联合运行,延伸服务触角,既为乡镇减负,又为群众解忧,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健全“吹哨报到”机制,确保高效运转。聚焦“谁来吹”。明确11个乡镇为“吹哨”主体,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总吹哨人”,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为“吹哨”具体承办人。聚焦“吹什么”。依托乡镇“执法事项清单”和“履职事项清单”,聚焦“综合执法”“管理服务”“应急处置”三大难点问题,编制形成“吹哨”目录,全面覆盖乡镇事务。聚焦“怎么吹”。建立“乡镇吹哨、窗口受理、综合研判、流转办理、办结上传、乡镇评价、归档备查”七步“吹哨报到”流程,以规范化运行解决不会“吹哨”、“吹哨”不响等问题。
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精准“吹哨”派单。吹哨事项线上提交。依托“办不成事”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收集“吹哨”事项,网上填写“吹哨”上传通知单,明确吹哨事项、哨声类别、办理时限等具体信息,高效“吹哨”。群众诉求线下接单。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窗口,现场接受群众诉求,同时设立热线电话,方便随时吹哨,迅速响应。“双轨运行”精准派单。由司法、执法、政务服务等骨干力量组建评估小组,对接到的任务实时研判,涉及行政执法的派发综合行政执法局具体落实,涉及群众服务事项的,通过“办不成事”内网推送各相关部门解决。
凝聚“部门联动”合力,快速“报到”响应。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报到”总负责人,分管领导为“报到”具体领办人,确定1个“报到”联络员,负责接收“吹哨”事项,做到快速“应哨”、及时“报到”。强化分类处置。根据事件的性质及轻重缓急,将“吹哨”事项细分为“快捷哨”“攻坚哨”“应急哨”三类,限时办结,做到“事不完、人不撤”。强化统筹调度。建立“1+4+N”联席研判制度,对于受理的复杂事项,由县司法局牵头,县委社工部、县委编办、县行政审批局、县综合执法局会同乡镇以及相关“报到”部门联合研判,明确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合力解决。11月以来,共“吹哨”22件,办结完成10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项。
完善“双评双督”制度,推动“哨令”落地。乡镇群众双“评哨”。坚持“一事一评”,对办理完结的事项,由乡镇从报到效率、完成质量等方面对接哨单位打分;由服务对象、群众从服务态度、满意度等方面赋分,确保评价结果“问效”精准。通报问责双“督哨”。坚持“周统计、月通报”,对“吹哨”事项进行跟踪调度、督查督办,对不重视、办理慢、乡镇满意度低的承办单位定期通报。对推诿扯皮、慢作为、不作为等行为,及时将问题线索移送县纪委监委,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吹哨”“应哨”落实落地。(完)(河曲县委组织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