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2月26日电 今年来,山西省文水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强化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立足农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实施32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新路径。
“三变”统筹定向聚力
文水县委统筹布局组织推动,变乡村两级“单打独斗”为县乡村三级“耦合联动”。县委确定总体发展思路,构建起党委领导、组织牵头、部门配合、乡镇主责、村级主抓的工作格局,建立“周跟踪、月调度”机制,阶段性对项目研判督促,确保时序进度与工作质效。
党建赋能市场助力,变单一的“行政指令导向”为“党建引领+市场推动”两手发力。各部门精准指导,各乡镇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扶持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遵循市场规律,聚焦白酒酿造、肉牛养殖、梨果种植等产业优势,积极谋划实施集体经济项目。
自主申报严选把关,变以往项目分派制为自主申报制。按照“一优先一不纳入”的申报标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撰写可行性报告,村党组织初步审核考察,乡镇党委研究并实地查看,县级组建评审团集中评审与复核筛选,重点考虑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可行性、联农带农等内容。经反复论证、层层把关,筛选出符合农村实际、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项目32个。
“四项机制”强化管理
坚持质量优先、过程管控,以最严的项目监督机制,确保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落地见效。
建立实地督促机制,强化质量把控。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日常调研的重点内容,组织部联合农业农村局、能源局常态化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强化过程管控和质量监管。
建立机动检查机制,推动规范落地。组织、巡察部门成立检查组,对32个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反馈问题43条,全部建立“三清单”并限时整改,督查组对整改情况进行把关验收,确保项目规范运行。
建立常态督导机制,实现提质增效。对可能存在风险隐患或收益降低的项目,组织审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常态化项目运行监督,目前32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并正常运行,撬动就业岗位144个,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239.3万元。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获取保底收益。发挥县级把关作用,对入股型项目建立风险熔断机制,明确保底收益、本金收回、风险防范等关键内容,保障集体资金安全稳定。
“四种模式”落地见效
特色产业融合型。在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且具有一定集聚效应的地区,把握产业特点,打破单一产业发展的局限,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优势,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如麻家寨村发挥本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醋技艺优势,由集体经济合作社注册“麻家寨”商标,打造年产180吨高标准产醋车间,同步延伸酿醋上游产业链条,集体流转50亩土地种植高粱,2024年预计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租赁型。针对部分村虽拥有优势产业资源,但受限于人力、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优势产业开发不足的实际,村集体选择采用优势产业租赁型模式激活村内优势产业,让其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如文倚村依托村内水质好、豆制品加工技艺成熟的优势,打造豆制品加工厂并进行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
集体资本投资型。针对部分村集体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资源匮乏的困境,采用资金入股本地大型企业的方式进行扶持,为村集体提供“第一桶金”。如段城村将扶持资金入股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每年保底收益分红5.95万元。北胡村将扶持资金入股文水县荣盛达果品贸易有限公司,每年保底收益分红5.6万元。
光伏并网自营型。发挥部分村地形平坦、集中连片的优势,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或村集体用房建设光伏发电设施,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增收致富道路。如乐村地处光照充足的开阔地带,在村内学校楼顶建设159.84kw的光伏发电设施,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完)
(韩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