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月23日电 新年伊始,五台大地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农家小院里一仓仓粮食屯屯冒尖;一梱梱秸杆“营养餐”成堆成垛;一个个蔬菜大棚叶绿花红;一座座生产车间轻歌慢吟;一排排的“牛宾馆”“羊圈舍”传出了哞哞的欢叫声。这是五台县委、县政府用“政策带动、政府拉动、产业链动、农民行动、合作社联动”的办法,科学构建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成效,目得是让农业科学技术有一个新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实现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能够再升级。
阳白村有耕地5288亩,种植的玉米、高粱占62%。年产粮食310万公斤,素有五台“粮仓”之称。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粮食就地转化为目的,在阳白村建起了“五台山酿酒厂”,年产原浆酒150万公斤,可就地转化粮食220万公斤。并将上百万公斤酒糟转化为饲料,建起了标准化养牛场,成立了阳白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有标准化牛舍10栋4000平方米,用“集中+分散”的饲养模式,养牛486头,年出栏200余头,创产值160万元。又将每年约200万公斤牛糞充分利用,建起了420个蔬菜温室大棚,年产各类蔬菜210万公斤。一个抬头看山、低头看河的偏远山村,靠转型发展形成了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再种粮菜的循环农业经济,拉长了阳白村特有的“产业链”。
五台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畜牧大县,全县50万亩耕地60%是大田作物,年产秸杆约3亿公斤。如何为数十万只牛羊提供丰富的过冬饲料?怎样将农作物秸杆“变废为宝”?五台县门限石乡狐峪口村农民王仁飞看中了这一潜在的商机,投资购买了铡草机、真空打包机、旋耕机、播种机,玉米收割机等11台大型机械设备和配套机具。租赁耕地120亩,年存栏牛50头以上。基本形成了铡草喂牛、牛糞种地、地产秸杆、秸杆再喂牛的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7年的时间,王仁飞依靠科技进步,产业配置也逐步升级壮大,成立了“五台县仁飞农贸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秸杆1.3万亩,涉及豆村镇、门限石乡、石咀乡、茹村乡等2镇5乡,年产量达到46万包,年创产值920万元。富起来的王仁飞用亲身感受总结归纳了四句话:一是废弃秸秆变成了牛饲料;二是农民种地节省了清理秸秆的成本;三是消除了秸秆堆积构成的火灾隐患;四是减少了废弃农作物对环境的污染。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由于改变了单一的传统生产模式,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劳务输出“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产业链,确实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多效能,再利用、好循环”的社会经济连锁效益。
面对“十四五”的收宫之年,盛产于五台的藜麦、黄豆、小米、玉米等又建起了一座座加工厂,用“特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再种植“链”在了一起,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给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新动能创造了条件。(完)(金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