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出定西记——务工专列的故事
2025年03月17日 13:2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者按

  春回大地,“春风”又至。2024年“春风行动”启动后,各地积极组织包车、专列、包机,帮助千万劳动者返岗就业,助力企业早开工。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从甘肃省定西市开往山东省青岛市的务工专列,见证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全过程,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今日,再推出揭秘专列开行背后故事的报道,以飨读者。

  春节假期还未结束,我就开始出发。此行探访的是甘肃省定西市发往山东省青岛市的务工专列。临行前,我心里始终有一个谜团:务工专列,是怎样的情形?

  2月19日上午10时46分,我和定西市的530名务工人员一起,乘坐G2096次高铁务工专列,前往青岛。全程将历时约11个小时,跨越1700公里。

  在车上,又见到了王花兰。她穿着一件簇新的白格子外套,化了美美的妆。经过早上的奔波赶路,略显疲惫。不过那一双眼睛仍旧闪动着兴奋。

  35岁的王花兰,是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红裕村村民。这是她第一次出省打工。出发的前一天,我曾到她家里采访。

  “专列是免费的,省钱又省心!”说到务工专列,王花兰像摆出一件珍贵的东西。自从定下行程,她就格外关注专列的相关信息。她知道,这趟车是定西和青岛两地人社部门携手开通的“点对点”务工专列,旨在帮助务工者在春运期间便利出行。她查过票价,自己购买需要近900块钱。她懂,这份浓浓的关爱。

  但她不曾想到有这样的场景——

  早早赶到车站,候车室里已是灯火通明、温暖如春。车站打破夜间关闭的惯例,通宵开着,专人值班,为务工人员提供夜宿场所。

  出发前,定西市为务工人员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市领导像家人一般叮咛:“出门在外不容易,大家要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平安顺利地工作、健康舒心地生活……”

  上车时,每名务工人员都领到了一个相关部门赠送的“爱心大礼包”。里面装着面包、饼干、水杯、方便面等物品。袋子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

王花兰开心地领到“爱心大礼包”。

  这天,定西迎来春节后首场寒潮降温天气,天气寒冷,但王花兰心里却感到格外热。上车后,她欢快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列车已经出发。 

  各个车厢来回穿梭一遍又一遍,跟车“护送”的定西市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海军终于坐定,长舒了一口气。

  还要不要开务工专列?2024年元旦过后,张海军和同事一度为此苦恼。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青岛和定西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青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拓展青岛劳务市场,成为定西劳务输出的重要方向。从这一年开始,两地合作开通务工专列,为民生增福祉,为经济添动力。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雨量不到6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400毫米。100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曾沉重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受自然条件制约,外出务工成为定西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定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苦瘠”褪,“甘味”来。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定西持续抓好有组织成规模劳务输出,让外出务工从“权宜之策”,逐渐变成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据统计,劳务收入占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

外出务工逐渐变成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乘坐这趟专列,我才知道,甘肃绝大多数市县人社部门都有专门的劳务工作机构。劳务输出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劳务,重要。专列,要钱。

  高铁动车组日常8节车厢为一个标准组,包车去青岛需要52万多元。“往年,车费先由市人社局用办公经费支付,再向上级部门和本级财政部门申请解决。但今年,各级都在过紧日子,经费都紧张。”张海军说。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定西还制定了补贴政策:城乡劳动力赴青岛务工就业,工作满3个月的给予每人交通生活费补贴1000元。脱贫劳动力工作满3个月的给予稳岗补助1000元,工作满6个月或以上的再给予稳岗补助1000元。

补贴政策。

  难题,被市委领导知道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态度坚决:“专列还得开。钱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政府搭建平台,动员引导老百姓走出去,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还能转变观念,我们要算大账、长远账。”

  强力支持下,包车成行。

  经历上车之后的喧腾,车厢渐渐安静,不少人进入梦乡。张海军拿着圈点过的人员名册,依旧在翻来看去。

  列车已经出发。

  在车上,我听到了一件让人伤心的事。

  原本要随车的安定区劳务办副主任张辛没有成行。此刻他刚出院不久,正在家中养伤。

  开行专列是为了做好就业文章。为了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元旦后,定西人社部门就开始广泛发动,并发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和人力资源机构的作用,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务工专列,将青岛以及其他地区的就业岗位送上门。腊月二十一这天,张辛和同事到乡镇集市做宣传,因路面结冰,车辆打滑冲出了道路。一行3人全部受伤骨折住进了医院。

  还见到了一场“现场办公”。

  车行半途,一名务工人员反映:要去的那家企业有欠薪行为,不想去了!

  随车的不仅有定西人社部门的干部,还有前来“接人”的青岛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经过紧急了解,原来,是务工人员查询时输错了企业名字,要去的那家企业没有欠薪行为。

  开通专列,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人社部门责任重大。“我们对用工企业逐一摸底,查询是否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确保用工企业都是可靠的,岗位都是优质的。”同车的青岛市人社局副局长刘传华介绍。

  还听到一件趣事。

  “腊月二十八,青岛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说核对去青岛企业务工的信息。我说的方言,对方听不懂。”一名来自通渭县的务工者不好意思地说。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定西通渭话超好听,但通渭之外的人可能一句也听不懂。”

  “后来,我挂了电话。后来,对方还继续打。我就想,大过年的追着给我打电话,是不是骗子。”这名务工人员说。

  乘坐专列的530人,既有“新人”,也有返岗的老员工。出发前,定西、青岛两地人社部门对务工人员个人情况、到青岛后的转送需求等信息逐一确认。相关工作人员春节假期几乎没有休息,克服了各种障碍,确保了信息准确,专列成功开行。

专列成功出发。

四 

  要不要出去?对这个问题,王花兰在脑子里盘旋过很多次。

  去王花兰的家,车在山里转来转去,几乎要吐了,才停在灰蒙蒙的山坡上。远处,梯田一圈一圈向山顶聚集,如同沧桑的指纹。

  过去,她在兰州一家快递公司打工。元旦后,乡村劳务专干上门摸排,带来青岛各类企业的用工信息。反复比较,王花兰心动了,最终确定去青岛一家大型企业务工。

  “新岗位工资比之前打工要高,企业还管吃管住。有这么好的机会,我应该去闯一闯。”王花兰说。

王花兰在自己的快手号上分享了上班记录。

  要不要出去?3年前,王齐伍也曾这样多次问自己。

  今年49岁的王齐伍,是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咀村人。他在青岛一家企业从事焊接工作。

  在车上,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家里的整面墙上,贴满奖状。一片金灿灿的。

  奖状是他两个女儿得的。大女儿正在上大学,小女儿上九年级。隐在心里的疼是:小女儿患有一种难以治愈的罕见病。

  3年前,临洮县劳务办工作人员将青岛一家企业的就业岗位送上门,王齐伍思索再三,觉着政府组织的更有保障,选择到青岛务工。

  务工3年,他还清了债务。“今年,我要好好努力再多挣点钱。等大女儿大学毕业,家庭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每名驶向远方的务工者,都有一份美好的期待。温暖的托举,铺就外出务工坦途,让期待变成生动可触的现实。

  2021年以来,定西通过务工专列共向青岛输转劳动力2142人,带动上万定西群众到青岛以及周边城市务工。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车窗外,风景不断后退,又迎来新的风景。

车窗外不断迎来新的风景。

  紧急情况,青岛下大雪了!在车上,青岛人社部门的干部接到同事电话,告知原计划在青岛北站站外广场上举行的欢迎仪式,必须立刻进行调整。

  密集沟通,各类信息不断汇聚过来,一场热气腾腾的紧急行动仿佛就在眼前——

  青岛人社局紧急协调地铁集团,安排转移到地铁站大厅举行欢迎仪式。

  站台、自动扶梯口、拐弯处,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引导,防止务工人员走失、滑倒。

  车站外,30多辆大巴已经就位。交警现场指挥,确保车辆有序快速离站,及时开往企业。

  考虑大雪影响行车安全,对赶往企业车程较远的,协调企业就近安排务工人员住宿。

  “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帮助外来劳动者融入城市,让每一位外来劳动者感受到‘来了就是青岛人’的城市温度。”刘传华说。

  从遮阳山到崂山,从渭河源到浮山湾,春天的脚步轻盈地掠过山河湖海。

  列车即将抵达,幸福终将抵达。

幸福终将抵达。

【编辑:任曼曼】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