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回大地,“春风”又至。2024年“春风行动”启动后,各地积极组织包车、专列、包机,帮助千万劳动者返岗就业,助力企业早开工。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从甘肃省定西市开往山东省青岛市的务工专列,见证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全过程,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今日,再推出揭秘专列开行背后故事的报道,以飨读者。
春节假期还未结束,我就开始出发。此行探访的是甘肃省定西市发往山东省青岛市的务工专列。临行前,我心里始终有一个谜团:务工专列,是怎样的情形?
2月19日上午10时46分,我和定西市的530名务工人员一起,乘坐G2096次高铁务工专列,前往青岛。全程将历时约11个小时,跨越1700公里。
一
在车上,又见到了王花兰。她穿着一件簇新的白格子外套,化了美美的妆。经过早上的奔波赶路,略显疲惫。不过那一双眼睛仍旧闪动着兴奋。
35岁的王花兰,是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红裕村村民。这是她第一次出省打工。出发的前一天,我曾到她家里采访。
“专列是免费的,省钱又省心!”说到务工专列,王花兰像摆出一件珍贵的东西。自从定下行程,她就格外关注专列的相关信息。她知道,这趟车是定西和青岛两地人社部门携手开通的“点对点”务工专列,旨在帮助务工者在春运期间便利出行。她查过票价,自己购买需要近900块钱。她懂,这份浓浓的关爱。
但她不曾想到有这样的场景——
早早赶到车站,候车室里已是灯火通明、温暖如春。车站打破夜间关闭的惯例,通宵开着,专人值班,为务工人员提供夜宿场所。
出发前,定西市为务工人员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市领导像家人一般叮咛:“出门在外不容易,大家要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平安顺利地工作、健康舒心地生活……”
上车时,每名务工人员都领到了一个相关部门赠送的“爱心大礼包”。里面装着面包、饼干、水杯、方便面等物品。袋子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
王花兰开心地领到“爱心大礼包”。
这天,定西迎来春节后首场寒潮降温天气,天气寒冷,但王花兰心里却感到格外热。上车后,她欢快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列车已经出发。
二
各个车厢来回穿梭一遍又一遍,跟车“护送”的定西市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海军终于坐定,长舒了一口气。
还要不要开务工专列?2024年元旦过后,张海军和同事一度为此苦恼。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青岛和定西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青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拓展青岛劳务市场,成为定西劳务输出的重要方向。从这一年开始,两地合作开通务工专列,为民生增福祉,为经济添动力。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雨量不到6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400毫米。100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曾沉重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受自然条件制约,外出务工成为定西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定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苦瘠”褪,“甘味”来。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定西持续抓好有组织成规模劳务输出,让外出务工从“权宜之策”,逐渐变成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据统计,劳务收入占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
外出务工逐渐变成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乘坐这趟专列,我才知道,甘肃绝大多数市县人社部门都有专门的劳务工作机构。劳务输出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劳务,重要。专列,要钱。
高铁动车组日常8节车厢为一个标准组,包车去青岛需要52万多元。“往年,车费先由市人社局用办公经费支付,再向上级部门和本级财政部门申请解决。但今年,各级都在过紧日子,经费都紧张。”张海军说。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定西还制定了补贴政策:城乡劳动力赴青岛务工就业,工作满3个月的给予每人交通生活费补贴1000元。脱贫劳动力工作满3个月的给予稳岗补助1000元,工作满6个月或以上的再给予稳岗补助1000元。
补贴政策。
难题,被市委领导知道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态度坚决:“专列还得开。钱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政府搭建平台,动员引导老百姓走出去,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还能转变观念,我们要算大账、长远账。”
强力支持下,包车成行。
经历上车之后的喧腾,车厢渐渐安静,不少人进入梦乡。张海军拿着圈点过的人员名册,依旧在翻来看去。
列车已经出发。
三
在车上,我听到了一件让人伤心的事。
原本要随车的安定区劳务办副主任张辛没有成行。此刻他刚出院不久,正在家中养伤。
开行专列是为了做好就业文章。为了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元旦后,定西人社部门就开始广泛发动,并发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和人力资源机构的作用,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务工专列,将青岛以及其他地区的就业岗位送上门。腊月二十一这天,张辛和同事到乡镇集市做宣传,因路面结冰,车辆打滑冲出了道路。一行3人全部受伤骨折住进了医院。
还见到了一场“现场办公”。
车行半途,一名务工人员反映:要去的那家企业有欠薪行为,不想去了!
随车的不仅有定西人社部门的干部,还有前来“接人”的青岛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经过紧急了解,原来,是务工人员查询时输错了企业名字,要去的那家企业没有欠薪行为。
开通专列,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人社部门责任重大。“我们对用工企业逐一摸底,查询是否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确保用工企业都是可靠的,岗位都是优质的。”同车的青岛市人社局副局长刘传华介绍。
还听到一件趣事。
“腊月二十八,青岛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说核对去青岛企业务工的信息。我说的方言,对方听不懂。”一名来自通渭县的务工者不好意思地说。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定西通渭话超好听,但通渭之外的人可能一句也听不懂。”
“后来,我挂了电话。后来,对方还继续打。我就想,大过年的追着给我打电话,是不是骗子。”这名务工人员说。
乘坐专列的530人,既有“新人”,也有返岗的老员工。出发前,定西、青岛两地人社部门对务工人员个人情况、到青岛后的转送需求等信息逐一确认。相关工作人员春节假期几乎没有休息,克服了各种障碍,确保了信息准确,专列成功开行。
专列成功出发。
四
要不要出去?对这个问题,王花兰在脑子里盘旋过很多次。
去王花兰的家,车在山里转来转去,几乎要吐了,才停在灰蒙蒙的山坡上。远处,梯田一圈一圈向山顶聚集,如同沧桑的指纹。
过去,她在兰州一家快递公司打工。元旦后,乡村劳务专干上门摸排,带来青岛各类企业的用工信息。反复比较,王花兰心动了,最终确定去青岛一家大型企业务工。
“新岗位工资比之前打工要高,企业还管吃管住。有这么好的机会,我应该去闯一闯。”王花兰说。
王花兰在自己的快手号上分享了上班记录。
要不要出去?3年前,王齐伍也曾这样多次问自己。
今年49岁的王齐伍,是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咀村人。他在青岛一家企业从事焊接工作。
在车上,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家里的整面墙上,贴满奖状。一片金灿灿的。
奖状是他两个女儿得的。大女儿正在上大学,小女儿上九年级。隐在心里的疼是:小女儿患有一种难以治愈的罕见病。
3年前,临洮县劳务办工作人员将青岛一家企业的就业岗位送上门,王齐伍思索再三,觉着政府组织的更有保障,选择到青岛务工。
务工3年,他还清了债务。“今年,我要好好努力再多挣点钱。等大女儿大学毕业,家庭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每名驶向远方的务工者,都有一份美好的期待。温暖的托举,铺就外出务工坦途,让期待变成生动可触的现实。
2021年以来,定西通过务工专列共向青岛输转劳动力2142人,带动上万定西群众到青岛以及周边城市务工。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车窗外,风景不断后退,又迎来新的风景。
车窗外不断迎来新的风景。
五
紧急情况,青岛下大雪了!在车上,青岛人社部门的干部接到同事电话,告知原计划在青岛北站站外广场上举行的欢迎仪式,必须立刻进行调整。
密集沟通,各类信息不断汇聚过来,一场热气腾腾的紧急行动仿佛就在眼前——
青岛人社局紧急协调地铁集团,安排转移到地铁站大厅举行欢迎仪式。
站台、自动扶梯口、拐弯处,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引导,防止务工人员走失、滑倒。
车站外,30多辆大巴已经就位。交警现场指挥,确保车辆有序快速离站,及时开往企业。
考虑大雪影响行车安全,对赶往企业车程较远的,协调企业就近安排务工人员住宿。
“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帮助外来劳动者融入城市,让每一位外来劳动者感受到‘来了就是青岛人’的城市温度。”刘传华说。
从遮阳山到崂山,从渭河源到浮山湾,春天的脚步轻盈地掠过山河湖海。
列车即将抵达,幸福终将抵达。
幸福终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