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3月26日电 3月23日下午,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办的赵瑜非虚构新作《长城小张》研讨会在文学院2201会议室举行。
会议由文学院院长栗永清主持,30余位省内外文学评论家、作家及师生代表参会,围绕作品的文体创新、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写作方法论展开深入讨论。
小人物叙事折射时代变迁
《长城小张》以农民工张选四十年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城乡变迁的宏大背景。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段崇轩提出,作品以个体生命史与时代互动为脉络,是“人民历史观”的生动实践,应归入传记文学范畴。
评论家王春林则认为,小说与非虚构的本质差异在于“抵达真实的路径”不同,但二者均需通过细节与人性挖掘实现艺术真实。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顺民强调,报告文学的核心在于文学性,《长城小张》通过农民进城的挣扎史,为时代留下鲜活的微观注脚。
日常细节凝聚艺术真实
多位专家指出,《长城小张》的创作实践为当下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思路。作家谭曙方认为,作品对乡村环境、方言俗语的精准还原,赋予小人物故事以厚重的社会审美意蕴。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提出,作品突破非虚构文体的程式化书写,以“不确定性”的日常叙事传递真实力量,并以“长城”意象赋予平凡人物历史隐喻。青年评论家郑伟则关注作品的“对话式阅读”特质,认为赵瑜通过白描手法引导读者自主思考,在宏大历史与底层逻辑间建立平衡。
扎根生活讲述“身边的故事”
面对学界热议,作家赵瑜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表示,小张是身边的朋友与兄弟,书写熟悉的人和事是非虚构写作的基础,“只要深入采访,生活本身足够精彩”。
《长城小张》在其创作序列中虽非“大题材”,但恰因对普通人的真诚凝视引发共鸣。针对青年学生提问,他提出“工具革新不替思想,关注变与不变”的创作观,强调文学应扎根生活本质。
平凡个体映照民族精神
研讨会主持人栗永清总结指出,《长城小张》以鲁迅式“小人物解剖”呈现时代症候,其发表后迅速成为文学界关注焦点,标志着非虚构写作回归人民性与日常叙事的可能。
未能到场的评论家杜学文、张宏图等通过书面发言,肯定作品以“长城砖”喻个体,在平凡中凝聚民族精神内核。
据悉,《长城小张》首发于《人民文学》2025年第2期,本次研讨会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时代文学实践研究”系列活动之一。后续学界将围绕作品展开专题研究,推动非虚构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对话。(完)
(侯春慧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