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3日电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委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着力推进“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持续不断地夯实精细化治理基础。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力打造基层治理“平城实践”。
建立“红色网格”,夯实社区治理组织基础
平城区委一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延伸覆盖,将其延伸到楼栋、小区、楼宇等网格化管理单元;另一方面顺应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的新形势,通过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借鉴社区治理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在已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红色网格”,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嵌入“网格”中,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
组织的嵌入,延伸社区治理触角。将街道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并成立网格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各类群团组织、驻社单位也纳入网格之中。目前,全区1529个网格全部组建网格党小组,155个社区党组织全部升级为党总支。平城区初步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将党组织覆盖到基层治理服务的“最小单元”。
党员干部的嵌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在各网格节点设立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红色网格员,担负起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工作联络、解决问题等职责。通过网格,把散落的党员召集起来,实现“聚起一团火,撒开满天星”。
多元服务嵌入,提升社区治理实效。嵌入网格的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各类组织紧密联结在党组织周围,协调网格内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利益,找到社区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提升社区治理的实效。
强化队伍建设,厚植社区治理组织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说党组织是引领社区治理这列火车的车头,那么基层党组织干部就是这列火车的司乘。平城区委秉持“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的理念,认真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干部,充分凸显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全方位选派基层党组织干部,拓宽基层干部来源。区委综合考虑社区治理工作实际,为18个街道党工委全部增设一名副书记,主抓基层社区治理相关工作,发挥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轴心”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针对社区现有干部年龄偏大年轻干部少的实际,发挥年轻干部具有时代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优势,选优配齐小区党支部书记487名,建立起以社区“两委”干部为“主力”,以在职党员“全脱产”下派为“生力军”基层干部队伍。同时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干力量下沉,健全大抓基层机制。规范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管理制度,1.34万名在职党员按照要求投身于基层治理服务,实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目标。扎实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储备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34人、社区“两委”后备力量614人、“12类人才”2884人,基层队伍根基持续夯实。
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战斗能力,持续开展社区干部能力提升“五个一”系列活动,即高标准举办一期主题培训活动、高质量开展一批基层干部交流选派活动、高水准组织一轮业务比武活动、高要求开展一系列群众服务活动、高起点选树一批最美社区干部和最美社区。
创新培训方式,先后举办村(社区)“领头雁”业务能力培训班、社区任职选调生“青年论坛”、村社工作大学生演讲比赛、专题学习考察等,培养社区干部的实践本领和实战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新思维、提出新见解、找到新思路,破解社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创新引领方式,增强社区治理支撑能力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平城区委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亲民化、精细化、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治理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筑牢“党建+阵地”工作平台。升级改建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21个,通过“财政投、党费补、集体筹”方式,配建小区党群服务站325个,覆盖率达到76.5%。融入协商议事、幸福餐厅、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党群服务阵地矩阵。许多社区创新“空间换资金”“经营换服务”理念,引入第三方入驻、提供公益服务,有效弥补社区“缺人手、缺专业、缺资金”的制约,让党群阵地真正“敞开门”“优服务”。
升级“党建+智能”工作矩阵。上线“智享平城”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在职党员“线上+线下”报到模式,实行服务积分线上管理,推动在职党员在线上报名社区活动、线下参与社区服务。整合民政、卫体等部门数据资源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高标准搭建起以“群众服务”“基础工作”和“指挥调度”为板块的智慧治理大平台,建立融入网格党建服务、事件汇聚处办、矛盾多元化解等“九位一体”综合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创新“网格智治”工程,研发升级“平城网格通”“掌上平城”“领导驾驶舱”等APP应用,实现全要素全息呈现和精细化治理,助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创新“党建+物业”工作体系。在实现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基础上,财政挤出5100万元落实局部“微改造”,配建小区党群服务站325个,同步融入协调议事、文化娱乐、小区餐厅等便民功能。着力推行小区党支部、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等“双向进入、交叉任职”,127名小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物管会)主任,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活力叠加、“双向奔赴”。
规范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需要足够的政策以及社会资源的支撑。在这方面,平城区委不断规范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赋予社区基层治理权力,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面向基层赋权,明晰社区职能职责。坚持治理重心下沉,将权力赋予基层组织,即在明晰职责、精简机构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联席协商机制和联合执法召集权,充分发挥在遇到问题时由街道“吹哨”,“召唤”相关的职能部门前来“报到”,将资源下沉到基层,联动施策、共同处理,做到“事不完,人不走”,破解街道和部门责任与权力匹配不合理的难题。同时在放权的过程中强调主体责任,保证基层组织的权责一致性。“乡街吹哨,部门报到”这种治理服务模式,推动了执法下沉、权力下放、干部下派,达到了“一针穿千线”的效果,解决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急难愁盼问题。
围绕职能转换,构建治理服务中心。各社区在市民政局、文广新局等社区服务成员单位拟定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考核办法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都逐步建立起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各“中心”按照职能充分发挥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推进服务办理便捷化,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拓宽治理服务渠道,实现基层治理赋能强治。“独木难成林,一人不为众”。仅仅依靠单一的社区治理主体很难取得社区治理工作实效,只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激活社会组织效能。以推进“五社(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联动”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立足区情推动社区治理创享中心扩容改造,创新启动“星空计划—精英社工培训”和“萤火之光—专职社工赋能”等活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108家,推动草根组织步入社会服务专业化、项目化、多元化。近年来,全区级累计购买社会服务380多项,直接受益群众60余万人次。
深化法治平城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以党委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为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先后打造出“1826李大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等人民调解品牌,矛盾预防网络和阶梯式解纷体系日益完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完善居民自治,巩固社区治理群众基础
长期以来,社区职责小而琐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较低、动力不足,这种状态导致社区治理效能低下。平城区委在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方面,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巩固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注重实效,聚焦“五体”,建立多维社区治理格局。紧紧围绕建设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行大胆有益的探索。抓“党员群体带头”,组织网格、居民小区党员发挥好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作用;抓“居民群体自治”,召开物业管理委员会选举大会并顺利推动业主委员会成立,凝聚汇集居民自管自治强大合力;抓“物业群体增效”,物管会引进物业公司化解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困难问题,实现物业服务“引进来、留得住、干得好、可持续”;抓“商户群体赋能”,整合周边商户联合毗邻社区组建“众享联盟”,建立互惠合作关系,满足群众“微心愿”;抓“新就业群体献力”,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小区治理工作,发挥外卖、快递小哥“走街串巷”优势,赋予信息收集、问题摸排职责。
转变认知,笃行“六联”,提升民主自治效能。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以组织联建、治理联商、物业联管、资源联享、阵地联用、活动联办“六联”为抓手,建立“有事好商量”常态长效平台,办好群众企盼的急、愁、难“三类事”,为基层治理实践提供全过程赋能。具体做法是:一类事,居民小区楼道内电梯维修等小事烦事,由物业公司直接解决;二类事,居民小区燃气表箱的更换等急事愁事,通过向物管会反映协调解决;三类事,居民小区内的安装道闸、维修等大事、难事,通过支部组织物管会、居民代表、网格员、结对单位党组织等多方参与协商解决。通过笃行“六联”,实现协商议事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和接地气全覆盖,大事小情无缝对接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在群众身边、与群众亲近”的结构化民主自治协商平台。
凝聚力量,凸显“五心”,激发民主自治活力。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以协商顺心,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践行协商共议机制,共建美好社区;以公正聚心,强化“公约精神”,公开社区管理服务、表彰激励等具体措施,指导居民自觉履行社区公约;以法治正心,健全社区矛盾调解机制,开展以案说法课堂、法治文化汇演等活动,增强居民法治意识,运用智慧社区平台收集梳理民情民意,实现社区平安管理、智能管理、精准管理;以榜样润心,充分发掘基层治理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积极选树平城好人、身边榜样等先进人物,讲好平城故事,培育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以服务暖心,根据报到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个人意愿等,组建民政服务、法律服务、生活服务、纠纷调解、卫生计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
加强基层治理、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平城区委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开创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