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7月11日电 题:焊花映浪涛 暑险战歌扬
作者 邢楠 张顺广
当普陀山的晨钟掠过东海的波涛,中国能建山西电建承建的国投舟山燃气发电项目的建设现场,却比盛夏的高温更显炽热——机械的轰鸣与飞溅的焊花交织,数百名工人正与时间赛跑,全力冲刺项目节点。连续30多天的高温天气仍在持续,日间气温始终维持在35℃以上,体感温度更是逼近40℃,热浪正炙烤着这片忙碌的工地。
作为浙江省“十四五”清洁火电重点工程,该项目采用目前亚洲单机容量最大、效率最高的9HA.02型燃机,具有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调峰性能优越等特点。项目建成后,可在用电高峰期掺氢发电、调节绿氢产能,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满足舟山电网平衡需求。
驿站清凉守炎天
6月中旬起,舟山进入“炙烤模式”。施工现场的“清凉驿站”成为独特风景,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凉茶一应俱全。“天气再热,节点不能耽误!”钢筋工王师傅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没停,继续在烈日下精准绑扎着每一根钢筋。
“我们刚刚收到了总包业主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充分肯定。”舟山项目经理冀帅说。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团队烈日下保工期的节奏里,始终绷紧着安全生产的弦。
施工现场,“红、橙、黄、蓝”四色标识如坐标般清晰划分风险区域,每块公示牌都详细标注着区域内的主要风险点与管控措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的屏幕闪烁不停,交叉作业协调机制随时启动,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为施工全程筑牢防线。安全体验区内,安全带悬挂、洞口坠落、触电模拟、灭火器实操、安全帽撞击等体验项目,让每个作业人员在沉浸式感受中筑牢安全意识,显著提升避险能力。
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举措,源于项目团队以精益化管理破解难题的持续探索。近年来,山西电建高标准推进项目管理新体系标准化建设,将数智化工地建设融入日常——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捕捉风险隐患,用科学管理体系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套系统管理模式与现场的安全管控、应急响应形成合力,让高温天气下的施工节奏始终可控。
新机助建破难题
装饰装修工程与行车梁轨道安装、电缆沟支架施工等多工序并行,传统脚手架施工既难以满足工期要求。这一施工困境严重影响了500千伏配电装置楼的施工效率。
面对挑战,舟山项目团队迅速组建技术专班,通过实地勘察与多方论证,创新性引入自行走剪刀式高空作业平台与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并根据楼层施工特点精准分工:二层装饰装修由灵活高效的剪刀式平台负责推进,三层及高空设备安装则交由“一臂擎天”的直臂式平台完成。
“以智能化高空作业平台替代传统脚手架,不仅实现了多工种立体施工,还减少了人工与材料损耗。”工程部部长孙文源说。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山西电建精准聚焦项目建设中的核心难点,主动探索并引入新型设备——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南疆能源集团35万千瓦煤电灵活性改造项目中,光伏安装机器人高效助力施工;在新疆可克达拉2×350兆瓦项目现场,无人机正进行精准巡航。这些智能设备的引入,为智慧化工地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沃土培育“新”树苗
“全站仪架设要精准到毫米级,每一组数据都可能影响后续浇筑的垂直度。”在舟山项目的施工现场,三十岁的技术员王建明正蹲在钢筋架旁,手把手教新员工刘宇博校准测量仪器。七月的海风裹挟着热浪,两人深蓝色工装后背已洇出大片汗渍,但刘宇博眼里闪烁的求知光芒丝毫未减。
这样的场景,自2024年8月以来在舟山项目部已成常态。随着20余名新入职员工的加入,该项目团队的本科覆盖率已近80%。
“把人才放到一线去,更能加速成长。”项目部经理冀帅的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密密麻麻的《新员工培养计划表》。表格里,每个年轻人的名字后都标注着不同岗位,旁边用红笔圈出的是每月需掌握的核心技能。这种“理论+实践”的双线培养模式,在项目部形成了独特的“成长加速度”。
为了让年轻人扎根一线更有方向,山西电建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积极推行“双导师带徒”机制,加大“一人一策”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项目部人才孵化功能,挖掘干部员工能力潜质,助力新员工成长成才。
东海潮涌,见证着这场跨越山海的匠心接力。夜幕下的工地上,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划出流动的星河,燃机厂房的灯光与渔火遥相呼应。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那飞溅的焊花与如雨的汗水,正唱响转型升级路上的铿锵足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