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1日电 在山西左云县的广袤田野上,谷黍、莜麦、荞麦等农作物迎风生长,葵花田如金色海洋铺展延伸——这些看似普通的农作物,如今已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粮”。左云县以特色小杂粮产业为抓手,通过理念更新、技术赋能、全链发展,让“小杂粮”撑起“大产业”,为各地依托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左云方案”。
绿色打底,品质铸就产业根基
左云县地处北纬40度线,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小杂粮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昼夜温差大让葵花籽口感醇厚,适宜的光照和土壤让谷黍、莜麦品质出众。当地深谙“好品质才有好市场”,在种植环节坚守绿色生态理念,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宏丰康农牧专业合作社的9000余亩种植基地里,轮作、休耕制度让土地“休养生息”,腐熟的农家肥、绿肥替代化肥,从源头保证小杂粮的纯天然特质;植保无人机精准开展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既守护了生态,又提升了作物品质。
“我们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就是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合作社理事长赵有平的话,道出了左云小杂粮对品质的坚守。这种“绿色底色”,让左云小杂粮在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科技赋能,机械化激活生产效能
在宏丰康合作社的葵花基地,无人机低空掠过田间进行植保作业,大型收割机在谷田里穿梭忙碌,一幅现代化农耕图景生动展现。左云县通过推广“耕、种、管、收”一体化服务,让机械化在小杂粮种植中广泛应用,破解了传统种植“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
当地还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与试种,通过筛选适配本地气候的品种,结合全膜双垄沟播等先进技术,让小杂粮产量稳步提升。以葵花为例,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依托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亩产和品质较传统种植大幅提高,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链延伸,融合发展拓宽增收路径
左云县并非是“只种不管卖”,而是推动小杂粮产业向“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延伸。宏丰康合作社已形成从种植、科研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体系,生产的葵花籽、小米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全县更以小杂粮为媒,打造观光农业项目,让游客在田间体验采摘乐趣,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如今,左云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63万亩,粮食产量达1.01亿斤以上,谷黍、莜麦等小杂粮特色产业覆盖率显著提升。小杂粮不仅是农民手中的“增收粮”,更成为左云农业的一张特色名片,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从田间地头的精细种植,到产业链上的创新延伸,左云县用实践证明:立足本地资源,把“小特产”做精做优,就能培育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这种以特色为基、以科技为翼、以融合为径的发展模式,为各地挖掘农业潜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经验。(完)(曹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