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平城区勇担中心城区使命助力大同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月13日 16:36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3日电 大同市平城区坚定扛牢“走在前、作表率”的使命担当,持续擦亮大同古城金字招牌,通过城市与乡村业态互补、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提升IP联动营销水平,推进文旅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全域支撑体系,全力打造“疗愈之都”和“情绪价值的安放地”,使“城市更新留住人、乡村特色吸引人、产业融合黏住人”,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升级,为大同市文旅及全域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城答卷”。2025年1月至7月全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337.0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047.76万元。

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公室供图

  城市大休闲——打造“古城新生”样板

  围绕大同“文化之城”建设,以推进大同古城“街区秩序整治、环境净化美化、文化艺术氛围营造”三大行动为抓手,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古城整体面貌、管理秩序、文化氛围、游客体验等实现质的飞跃,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1月至7月古城累计接待游客约2850万人次。

  一是文化活化展现古城神韵。汇聚文化领域专业人士,围绕以北魏、辽金、明清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以及古建文化、寺庙文化、美食文化、边塞文化、非遗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和艺术创作,在摸清平城文化资源底数的同时,将文化以演艺的形式进行外化于行。优化《天下大同》系列沉浸式演艺,新增NPC互动体验《我在明朝大当官》,编创《国潮明乐秀》、唯美舞蹈与高空威亚结合的《云中花神》、幽默短剧《王府那些事》及展现民族交融的“丝路驼铃”巡游活动。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常态化开展“东南有好戏”活动,通过沉浸式主题剧场、丝路大秀、风情巡游等,带游客穿越千年前北魏平城、体验打卡拍照、逛主题市集、购特色文旅产品。开展明堂花木兰演艺和“莫经北魏焉知大同”沉浸式演艺的创作工作,持续提升古城文化IP与品牌的打造。

  二是整洁有序塑造古城新貌。与古城内所有临街单位、商户约1100家逐步推进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倡导绿化美化门前环境,安放种植花卉植物约300多处。清洗油污路面1.5万平方米并铺设防污地板革。采用“清、洗、吹、冲、擦、扫”一体化作业模式,保障街区主次干道清洁。重点区域(华严寺广场、四大街等)人工保洁延长至22点,增配高素养保洁员120名。推行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定时定点”,为临街商户配置专用垃圾桶800个,安装70余个灭烟柱,向游客广泛发放10000个便携烟袋,更换56个灯箱门头,提升厕所的夜间辨识度,重点打造鼓楼东街西口“最美公厕”等样板,24小时开放,专人管理,执行“一客一保洁、高频次消杀”标准。

  三是全民参与焕发古城生机。充分发挥专业文艺工作者力量,在古城内华严寺广场、纯阳宫广场、潘家园等11个核心点位,开展古典舞、小花戏、秧歌舞、相声戏曲、器乐表演、乐队演奏、舞蹈快闪等高品质文艺表演,以及八步秧歌、数来宝、威风锣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面向社会招募并认证街头艺人、民间艺术家20余名,在古城街角开展即兴诗词吟诵、小提琴、陶笛演奏、面塑、糖画等表演,营造“转角遇见艺术”的惊喜感。日均演出超10余场次、吸引观众1万人次以上,“平城文旅”官方账号直播线上观看人次10万余人次。其中,网络达人“猛犸大舒”吉他伴唱、太平楼草坪小提琴演奏、“平城将军”甲胄巡游古城等成为有代表性有流量度的热点表演。举办歌曲舞蹈、少年足球、汉服旅拍等系列群众文化赛事,共有1万余名群众踊跃参赛,激发古城居民内生文化创新活力,增强在地群众文化参与感与获得感,展现古城原生之美。

  二、乡村微度假——培育“古城郊外”品牌

  平城区围绕优势资源,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集体入股、农民分红”模式,围绕避暑休闲、亲子研学、夜经济等消费热点,培育“古城郊外”品牌,推动形成“旅游带品牌、品牌带产品、产品带产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农文旅项目累计投资超4亿元,入选3A级景区2个,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实现营业额约2300余万元,带动村民2000余人就业,平均月工资约3000元,促进增村集体收近约500万元。

  一是主题化村落开发。以“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为准则,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主题化村落。小石子村主打休闲疗愈,以乡村民宿业态为主,结合田园怡情、刺激娱水等核心元素,打造如画田园风光、高空水滑道、彩虹滑道等项目。马家小村主打艺术乡创,以北魏鹿苑及相关历史文化为主题,引进文创工坊、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展售,开展国际艺术交流。阳和坡村主打怀旧文,以知青文化为主题,打造怀旧游戏竞技场、供销社寻宝、小人书、连环画展览、特色美食集市沉浸式实景体验场景等。金家湾主打亲子研学,开展“金乡遇”农耕园亲子研学活动。同时,将多个乡村村落进行联动,打造“古城郊外”避暑旅居文旅品牌。

  二是沉浸式体验设计。在“古城郊外”品牌为框架,推出“微度假产品包”:小石子景区推出“四季村晚”“郊外大集”、“啤酒夜坊”、音乐烟花秀、高山漂流、旱雪跳台、民俗演艺、院落烧烤、人工滑草八大特色项目和冬季冰雪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活力。北魏印象嘉年华景区推出乐享太空主题星空电音节、太空主题的星际狂欢马戏盛宴以及美食缤纷汇、星际烧烤营地、暑期畅玩联票等内容,为游客带来穿越星际的视听、娱乐、美食盛宴。马家小村吸引艺术家驻村,打造壁画村、陶艺村,定期举办“大地艺术节”。金家湾村参与农作物种植、露营休憩、瓜果采摘等沉浸式体验。古城郊外农文旅形成了“四季不打烊”全时业态:春季农耕体验、休闲赏花,夏季避暑滑水滑草、秋季丰收美食体验、冬季温泉养生滑雪等等。

  三是高标准设施提升。高标准、高要求推进一系列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级及路网、水网、电网升级改造。利用平城区京津晋冀蒙“2小时经济圈”的交通优势,完善公共设施、整治村庄环境、开展庭院修整,推进污水管网改造、道路硬化、厕所革命等工程,部分近郊农村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接轨。已完工建筑面积达75658㎡,在建建筑面积约2000㎡,景观绿化面积约300000㎡,灯光亮化约50000㎡,道路优化约45000㎡。其中,小石子村改扩建新同线平城区段安家小村与北环路交接处到鹿野苑石窟3.9公里,栽种3000亩的生态林、经济林,完善下皇庄至小石子村通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完成摆渡车运输专线2公里,改造约112977.8㎡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成896㎡游客中心,新建智能公共卫生间3座总面积约300㎡,引入电子导览屏、实时更新景区地图。

  三、区域大联动:完善“文旅产业”链条

  平城区立足文化之城建设,强化市区联动,深度整合在地资源,完善避暑、休闲、康养等多元文旅产业链条,打造了集观光、研学、演艺、商业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完善了交通网络和智慧文旅服务,提升游客体验,通过大型节庆活动和区域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带动乡村振兴,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一是“文旅+”跨界联动。一方面,重点着眼“文旅+教育”,围绕红色旅游、北魏之旅、建筑博览等主题,展现大同悠久历史、城市文化内涵,推出研学专线。新增魏唐陶艺、金家湾、通用航空、天地线航空俱乐部及小石子景区五个基地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深度综合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强化“文旅+农业”,以乡村振兴特色示范区为核心,挖掘传统乡村文化、自然田园风光,围绕重点村居发展乡村民宿餐饮、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乡村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水上活动、冰雪运动、手工陶艺、户外露营、童趣嘉年华、萌宠乐园等为一体的“慢生活”休闲生活度假目的地,利用夏季凉爽气候,主打“北方避暑疗愈胜地”,利用冬季冰雪,让“冷资源”变“热经济”,让村更美、村民更富。

  二是“场景+”体验融合。一方面,大力发展夜游主题场景+演艺,以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鼓楼东西街、华严寺仿古风情街区为主线,以代王府融入北魏辽金明多朝代风格元素,吸纳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文创旅拍等特色业态,打造多元化体验场景,叠加常态化实景演艺、非遗展演、文创体验和节庆主题活动,搭建“夜游、夜赏、夜购、夜品、夜娱”主题场景,点亮消费“打卡”地,引爆古城夜间消费活力,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另一方面,做强自驾游场景,打造“自驾友好城区”,实施“京津晋冀蒙”自驾伙伴计划,制定集观光、度假、娱乐和休闲为一体自驾游产品,完善自驾线路、旅游信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及路况实时发布,强化汽车旅馆、露营场所的建设,支持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加油充电站等交通服务商建立合作机制,推出酒店、餐饮、景区门票预订优惠包,为旅游者提供便捷优惠服务,优化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秩序。

  三是“品牌+”区域协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进一步融入全市文旅发展格局,丰富新场景、新业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在加强文旅深度融合上见行见效,叫响“中国古都、美食之都、清凉夏都”城市名片,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晋北文旅集散地作用,使平城区(大同古城)联动云冈区(云冈石窟)、浑源县(恒山),完成游客进入—游览—离境的旅游闭环,在共享客流的同时,拉长过夜时间,由平均1.5天延长至3天左右。同时,充分发挥“京津冀”引流作用,依托高铁经济圈、自驾游交通圈,针对北京、内蒙、河北等高频客群城市,主打周末游,通过打造超高流量的“网红经济”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向好齐头并进,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完)(平城区委办公室供稿)

【编辑:任曼曼】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