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长治上党区西故县村:党建引领聚合力 长效管护焕新颜
2025年08月21日 18:54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1日电 初秋时节,在长治市上党区西池乡西故县村,绿树掩映下的巷道干净整洁,垃圾桶整齐排列在街头巷尾,村民自发清扫房前屋后落叶,孩子们结伴在小广场玩耍,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徐徐展现在记者眼前。

  “以前我们村的环境卫生是脏乱差,经过这几年的环境卫生整治,村里定点投放了垃圾桶,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提及村里的变化,村民苏福保难掩喜悦。这样的转变,得益于一套党建引领、全民参与、长效管护的环境卫生治理“组合拳”。

  党建引领,筑牢整治“主心骨”。西故县村坚持党建引领,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制定翔实方案,细化责任清单,确保任务层层有人抓、件件有落实。工作中,专班聚焦主干道、休闲广场、农户庭院等核心区域,深入排查卫生死角,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治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支部书记以身作则,随手捡拾垃圾已成为日常动作,每周两次通过大喇叭宣讲环境卫生知识,让“爱护家园”的理念深入家家户户,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为环境整治筑牢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群众参与,汇聚治理“向心力”。环境整治的成效,最终要靠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在党员的带动下,西故县村村民从“旁观者”主动变身“参与者”,大家自发清扫公共区域,把“垃圾定点投、门前自己扫”养成日常习惯;村委充分利用广播、微信群等渠道,普及环境卫生知识,持续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文明生态环保意识。“现在看着干净的街道,自己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村民苏福保的话代表了村民观念的转变。同时,村民们不仅维护自家庭院,更积极参与公共环境治理,实现了整治行动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建”的深刻转变,汇聚起扮靓家园的强大向心力。

  长效管护,筑牢宜居“压舱石”。环境整治非一日之功,长效管护才是守住成果的关键。西故县村通过建章立制、精细管理,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门前三包”制度,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由村干部、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问题督办,确保每一片区域都有人管、每一项责任都落实到位。

  同时,村里组建5支专职保洁队伍,对应划分5个责任区,形成“专人管、常态清”的闭环。“咱们村的保洁员夏天起得特别早,五点就上岗,一直清扫到七点半左右。扫完责任区后,还要负责整理村道两侧的绿化带,以及给广场草地锄草、打药等集体卫生工作。”西故县村环卫队队长王孝红介绍,保洁员们工作认真负责,始终坚守在环境维护的第一线。

  为强化监督效能,村里还安装了8个摄像头,既实时监控公共区域卫生状况,也对村民日常行为形成正向引导,倒逼大家共同守护整洁环境。这套“制度+队伍+监督”的长效机制,让西故县村的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转向“常态保持”,让整洁村容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为宜居乡村筑牢根基。

  如今的西故县村,不仅环境颜值大幅提升,还带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环境好了,邻里间因卫生起矛盾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村子越来越有凝聚力了。” 西故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双平深有感触地说。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西故县村用“党员带头”凝聚力量,以“群众参与”激发活力,靠“长效管护”巩固成效,不仅擦亮了生态底色,更让村居环境卫生这一“关键小事”,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展现乡村文明风貌的“窗口大事”,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完)

  (李敏 葛宇鑫)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