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2日电 “刚跟着冯奶奶走进纪念馆时,还以为只是普通的历史讲解,可听到‘母送三子痛失两儿’的故事,看着她泛红的眼眶,突然就懂了什么是‘满门忠烈’。”山西师范大学“烽火”革命文物研学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参观时,亲身感受到了吕梁英雄儿女不畏牺牲的精神品格。
“吕梁山高黄河宽,英雄儿女出其间”,七月的吕梁山青翠叠嶂,黄河水奔腾不息,红色遗址更显厚重。暑假期间,山西师范大学“烽火”革命文物研学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分南北两队深入吕梁革命老区。成员们先后走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20余个红色场馆与遗址,触摸革命文物的温度,聆听守护者的赤诚讲述,开启了一场红色调研。
革命文物:穿越时空的“精神传声筒”
来到三交镇周恩来路居地,在“七七事变”88周年当天,南线队员们见到了报道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报纸原件、《救亡情报》等民国报纸真品。泛黄的纸页上,油墨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读出那个年代的紧张与希望——既有战火下的迷茫,更有“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信仰光芒。这些文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现场的大门,让当代人得以触摸到革命先辈“向死而生”的勇气。李雅舒动容道:“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紧张的、压抑的,不确定却又有信仰的年代。”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里,边区自制的地雷、作战地图等革命文物默默诉说着军民抗战的故事。“这不仅是武器,更是晋绥军民团结一心的见证”,讲解员的话点出了文物的深层意义。它们记录的不只是战争,更是“军民鱼水情”的力量,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是革命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民间守护者:用一辈子守住“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调研团队的足迹遍布吕梁的山山水水,触摸着红色历史的温度。在吕梁的山村里,团队走访了一群普通的守护者,他们不是专业的文博工作者,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历史筑起“记忆的堤坝”。
南线队员们在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见到了冯家第22代传人冯奶奶。老人数十年如一日讲述“母送三子痛失两儿”冯家满门忠烈的故事,她自豪地说:“我们的家风就是教导孩子报效祖国。”队员李春辉感叹:“我们在她的讲解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对这段历史,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北线队员们来到了方山县积翠镇,农民李来平的红色文化庭院藏着千余件革命文物。泛黄的报纸、生锈的军用水壶、褪色的徽章……每一件都由他自费收集。二十余年来,他跋山涉水寻找1400余名烈士遗骸,从田间地头到荒山僻壤,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无名烈士点亮“回家的路”。他说:“不能让英雄孤零零躺进荒山沟里”,道出了普通人对历史的敬畏。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里,高宇峰先生自费创办的展馆按时间脉络梳理着吕梁革命历程。从早期革命火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壮阔的历史长卷。他用个人力量搭建起“红色课堂”,让更多人看见吕梁儿女在烽火中的坚韧与勇敢。队员边文谦动情地说:“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敬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守护历史、传承精神的情怀与担当,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红色教育:从“课堂”到“现场”的精神浸润
孝义市仁义村的“研学一体化”模式让南队队员们眼前一亮。这里不只是红色讲解的场所,更是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基地。学生们在这里学习讲解,在劳动体验中感悟“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红色故事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村书记用十余万毛泽东像章建起纪念馆,用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旅游,让“红色”成为发展的底色,更成为育人的土壤。团队成员马靖渊在对工作人员采访后感叹:“来这里的学生,不只是参观者,更是传承者”,这种‘学思践悟’的融合,让红色教育有了生命力。”
刘胡兰纪念馆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下,数字化技术还原了烈士就义的场景。15岁的少女面对铡刀时的从容,让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呐喊,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变得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在这里,课本上的英雄故事有了具体的形象,红色教育真正走进了青少年的心灵。北线队员们沉浸式地参观了红色场馆,团队成员秦贝贝感慨:“刘胡兰精神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水,是新时代突破困境、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青春视角谋传承: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长河
五日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是观察者,更成为吕梁精神的共鸣者与思考者。
南线队员关注到“分众化传播”的重要性: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内,一位家长按孩子课本顺序规划参观路线,让历史与课堂知识联动;北线队员则从李来平、高宇峰等民间守护者身上,看到“情怀的力量”——他们虽非专业学者,却用一生践行“守护历史”的承诺。北线队员张愉晗在调研日志中写道:“他们没有编制,没有高薪,甚至要自己贴钱,却凭着一份‘不想让历史被遗忘’的情怀,坚守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份情怀,是红色传承中最宝贵的‘火种’,也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坚守。”
团队结合调研提出多项建议:推动“红色主题游径”建设,串联兑九峪战役展览馆、东辛关渡口等关联遗址;建立“讲解员培养计划”,高校与场馆联合培训青年讲解员,兼顾专业度与情怀;鼓励“红色+”融合发展,借鉴仁义村经验,让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民俗体验相结合。
“吕梁精神不在书本里,而在吕梁儿女的一言一行中”,调研虽近尾声,但团队成员们表示,“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案落地”。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征程,吕梁的红色故事正等待更多人倾听、讲述、传承,而青春力量,终将成为这场传承中最鲜活的注脚。(完)(李春辉 张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