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5日电 在大同左云县第二中学校校园内,一方劳动基地成为学生成长的“鲜活课堂”——同学们化身“小农夫”,从播种育苗到采摘收获全程参与蔬菜种植,最终将自种的绿色蔬菜端上食堂餐桌。这种“课堂连菜园、劳动伴成长”的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走出课本、落地生活。
菜园耕耘:见证“幼苗”到“果实”的蜕变
左云二中的劳动基地里,处处是师生忙碌的身影。在老师与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同学们从挑选菜苗起步,开启种植之旅:每天观察蔬菜生长动态,学习科学浇水、合理施肥的技巧,细致记录幼苗破土、展叶、开花、结果的每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中,既有等待作物生长的耐心磨砺,也有见证幼苗拔节的惊喜瞬间。当翠绿的菜叶舒展、饱满的果实垂挂枝头,同学们亲手采摘时,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亲身经历的成长印记。
餐桌感悟:读懂“辛苦”到“珍惜”的意义
劳动基地收获的绿色无污染蔬菜,会被统一运至学校食堂。经过称重、清洗、烹饪等环节,这些由学生亲手种植的蔬菜,变成食堂里的可口佳肴。当同学们吃到自己参与培育的蔬菜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少学生表示,今后会更加珍惜粮食,因为深知每一棵蔬菜都凝结着播种、养护、收获的汗水;家长们也发现,孩子不仅学会照料农作物,还主动承担家务,责任感与劳动意识显著提升。
实践育人: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左云二中将劳动基地作为“第二课堂”,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这种“实践+体验”的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种植技能,更在耕耘与收获中培养了耐心、责任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价值观。学校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发更多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本领,在亲身参与中感悟成长,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从校园菜园的耕耘,到学生餐桌的感悟,左云二中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劳动教育实践,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了鲜活思路。这种将“劳动”融入日常、以“实践”滋养成长的方式,既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实践根基。(完)
(曹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