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5日电 近日,忻州市偏关县非遗踢鼓子秧歌闪耀亮相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成为文博会现场的一大亮点。
踢鼓子秧歌属于中国晋西北汉族民间舞蹈,它凝聚了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黄河流域独有的一颗灿烂明珠。
而我们偏关踢鼓子秧歌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明朝,盛于清代。早期踢鼓子秧歌是古屯垦戍边将士娱乐的一种方式。据老辈人讲,偏关踢鼓子秧歌是由当地古戏曲、武术、舞蹈融合而成,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前八角、后八角几十人的庞大阵容。
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舞台场子3种。踢鼓子男角气宇豪放、刚劲有力,拉花女角委婉优美,轻柔潇洒,表演看起来行云流水,但实则融合了气场、鼓道、力道、精气神等诸多元素,缺一不可。
踢鼓子秧歌所配乐器主要有锣鼓大镲和唢呐笙等。演员由老生、小旦和先生、公子、文人、衙役等角色组成,一般为16人或32人表演。踢鼓子秧歌大场子的名字都是以古代作战阵法命名,有天地排子、单偷营、双偷营、斗底偷营、梅花阵、引魂阵、五雷阵、八角楼等,风格独特奇异。
踢鼓子秧歌目前是偏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雅俗共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作为偏关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重要节庆和民间集会上,它都会活跃在全县的城镇乡村。通过踢鼓子秧歌的表演,不仅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也承载了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景,它让偏关人民记住了乡愁、留住了乡情,是偏关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瑰宝,更是偏关民俗人文精神的一部史诗。(完)
(刘政伟 徐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