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山西大同:何以阳高红
2025年08月26日 14:23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26日电 秋浓,柿红。又是一年丰收季。大同市阳高县的广袤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棚内,农人们正弯腰采摘着色泽饱满、果形圆润的“阳高红”西红柿,欢声笑语随着一筐筐果实满溢而出;大棚外,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即将把这份新鲜的喜悦送往全国各地。合作社里,种植户们议销路、算分红,欢声笑语中,产业兴旺的底气扑面而来。

  何以阳高红?

  这份产业的红火与底气,不仅源于天赋的自然条件,更根植于一套精准施策、系统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机制。2025年,阳高县委、县政府立足产业长远,重磅出台《“阳高红”西红柿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全面发力,为这条兴农之路搭建起坚实的“四梁八柱”。正是这“十条措施”的全面落地,推动“阳高红”真正实现了从“有规模”到“创品牌”、从“树品牌”到“见效益”的历史性跨越,使之成为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助推集体经济发展的“金果果”。

  政策赋能 红染沃野

  “咱们阳高,天生就是种西红柿的宝地!”在2025年“阳高红”西红柿产业发展大会上,“西红柿大王”王学斌作为产业带头人,正向八方来宾热情介绍,“论天时,我们处在黄金种植带;论地利,光照足、温差大、土壤还富硒,结出的果子格外香甜!”

  这份自信,来源于多年实践的检验。作为最早一批试种者,王学斌自2017年起率先开展露天种植,亲身见证了“阳高红”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天时地利,终究不如‘人和’。”他感慨道,“建大棚,政府给补贴;卖鲜果,价格有保险!;新技术、新品种更是不断送进田里——咱们农民盼啥,好政策就帮啥!”

  这样的“人和”优势,在《十条措施》推动下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阳高县依托山西农大番茄研究院及中科院土壤改良项目,引进推广“釜山88”“玲珑”“串红”“青甜”等30余个耐储运、高糖度优良品种,精准契合市场需求。

  产业配套服务也同步跟上。全县成立了全产业链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年均培训超3000人次,重点推广智能温控、熊蜂授粉等20项关键技术,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销售的全流程指导。与此同时,“乡土人才计划”深入实施,累计开展培训1800场,选派百余人赴寿光学习,培育出300余名“田秀才”“土专家”,有效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种植。

  资金扶持同样到位。阳高县对贷款用于发展西红柿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给予额外贴息支持,在上级补贴基础上县级财政再上浮0.4个百分点。对新建钢架塑料大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原补贴标准基础上再提高10%补贴力度。

  政策精准发力,激发内生动力,特色资源终成特色产业。8年时间,“阳高红”西红柿从2017年200亩露天试种,迅猛扩张至2025年1.63万亩设施大棚;从零星产出,到年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高品质鲜食番茄基地——“阳高红”的飞跃,正是政策精准赋能、染红沃野的最佳见证。

  链通四海 红动市场

  种出好番茄,只是产业振兴的第一步。能否卖得好、卖得远,真正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始终是萦绕在种植户心头的大事。

  “果子摘下来最多保存两天,不新鲜干脆无法销售。没有冷链车运,损耗也特别大。”种植户韩永升曾为此发愁。这“最后一公里”的保鲜预冷难题,曾是制约“阳高红”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瓶颈。

  直面短板,精准施策。“十条措施”将补齐冷链短板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明确对新建预冷库的经营主体给予最高28万元补贴。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滴灌到户,有效激发了广大种植户冷库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阳高县预冷库总容量已超过7.9万立方米,冷链物流覆盖率从30%大幅跃升至75%。依托快速构建的“预冷库+冷藏车+配送中心”三级冷链网络,“阳高红”西红柿损耗率降低15%,新鲜品质更有保障。

  突破冷链瓶颈,“阳高红”加速走向全国市场。刚在北京产销对接会上拿到新发地的订单,又马不停蹄转战香港,为进军当地市场做最后冲刺——这些天,阳高县蔬菜协会会长苗建立忙得脚不沾地。一面对接高端市场大客户,一面借力物流拓展小客商资源。“物流直连地头,小客商拿货价更低,种植户销得更快、收入更稳!”苗建立介绍,“阳高红”西红柿已构建覆盖批发市场、高端渠道、电商平台及社区团购的多元销售网络,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郑州、广州等国内大中型城市。产品溢价较2018年显著提升30%-50%。

  渠道拓宽、“身价”看涨的同时,阳高人对品牌价值的认识愈发深刻。县里连续四年举办产业大会提升知名度,凭借其卓越品质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精心打造“西西王国”区域公用品牌IP及主题歌曲。“阳高红”的品牌影响力,正伴随着一箱箱鲜果,红动市场。

  延伸链条 红利共享

  产业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于能否让更多农民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十条措施”的深层意图,正是通过延链增值、风险兜底和利益共享,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现代化富农之路。

  走进山西尚品源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又是一番火热景象。一批品相稍次、鲜食竞争力不强的“阳高红”在这里经过清洗、榨汁、杀菌、灌装,华丽变身成为备受市场欢迎的圣女果汁。“这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一位正在交货的种植户高兴地说,“以前这样的果子没人要,现在公司保底收购,我们收入提高不少!”企业负责人兰虎介绍,公司每年可消化鲜果3000吨,生产高端果汁饮品,实现产值3000万元,有效延伸了产业半径,提升了整体抗风险能力。

  抵御市场风险,光有后端加工还不够,更需稳定前端生产预期。“过去最怕价格像坐过山车,辛辛苦苦大半年,可能一夜就亏本。”王学斌道出了所有种植户最大的担忧。2025年,阳高县创新推出西红柿价格兜底保险,被纳入“十条措施”风险保障体系。县政府投入补贴资金,为20家种植大户的5000余亩西红柿投保,农户每亩自付仅120元。“今年天气雨水多,市场波动大,多亏有这个保险给我们托底!”手握着保单,王学斌的笑容里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吕海解读道:“这项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为农民收入兜底,当市场价格低于预期时,保险赔付能有效弥补损失,为产业系上‘安全带’。”

  价格保险稳住了产业基本盘,联农带农机制则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在龙泉镇姚家庄村的现代化西红柿产业园区里,60岁的村民屈光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漂泊生涯。“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天挣150块,从3月忙到10月,稳稳收入3万多,还能照顾家里老母亲!”他脸上满足的笑容,是产业富民最生动的注脚。园区负责人同样受益于县里的用工奖补政策——“每带动一名本地劳动力,政府按工资总额的3%给予奖补,这让我们用工更有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阳高红”西红柿产业全年累计带动1.2万农户直接或间接受益,户均增收2万余元,“阳高红”主产区村集体年收入均突破20万元。

  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海军立足“十条措施”打下的坚实基础,提出“四个转变”的升级路径:从单季生产向全年供应转变、从初级农产品向品牌IP转变、从分散种植向数字工厂转变、从地域特产向国家地理标志精品转变。

  一颗颗红艳的“阳高红”,正沿着这条高质量发展道路,续写“产业强、农民富、集体兴”的动人篇章。(完)

  (周振宇)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