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日电 2025年暑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秀容新鹭”社会实践队奔赴山西省忻州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主任何燕珍的带队指导下,队员们深入五寨县田间地头、文旅景区与非遗传承地,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三大主题开展调研,通过净山行动、青年论坛、线上研讨会等形式,为五寨县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力量。
深访一线:精准把脉文旅发展痛点
实践队以“摸实情、找问题”为起点,首站走访五寨县文旅局,与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系统掌握当地文旅发展底数。据介绍,荷叶坪作为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受限于生态红线,且存在明显短板——旅游旺季仅集中在6月至8月,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断层。
带着文旅局反馈的问题,实践队随即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一方面,深入砚城镇周家村,走访村民院落,考察农作物种植情况,与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了解村庄人口结构、产业现状及发展诉求,摸清村庄青壮年外流、村子“空心化”、农产品销路窄等现实困境。另一方面,深入荷叶坪高原开展旅游资源综合调查。队员们采用实地踏勘+GPS定位的科学方法,分组评估徒步线路开发可行性,细致记录水文地貌、植被群落、野生动物栖息等生态要素,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扎实的调研基础。
在产业转型观察中,实践队走进五寨现代农业产业园,近距离观摩现代化厂房与完整产业链,直观感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活力,为后续优化产业建议积累实践认知。
专业破局:多维发力激活乡村潜力
立足前期调研成果,实践队充分发挥管理学科专业优势,从生态、产业、乡村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针对荷叶坪旅游现状,实践队提出了与周边景区联动营销、开发文化研学路线、融入五王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系列建议,旨在通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为五寨文旅融合发展开拓新思路。
在发展乡村产业与民生改善层面,针对周家村“空心化”问题,实践队构思“农家乐+荷叶坪景区”联动发展模式,提出依托景区资源带动村民就业、盘活闲置资源的思路;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进一步探讨产业链延伸路径,助力打通“田间到市场”的衔接通道。
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层面,队员们结合荷叶坪“高原生态系统完整,山地森林、高原草甸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独特资源体系特点,明确“严守生态红线”的开发前提,建议通过生态友好型模式挖掘高原生态价值,同时联动周边景区开展营销,填补四季旅游产品空白。
文化赋能: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新径
为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践队将目光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西老陈醋酿造技艺”保护单位——牛氏醋坊,沉浸式了解“头淋、二淋、三淋”的古法酿造工艺,倾听醋坊坚守传统工艺的匠心故事,深入分析非遗产业当前的发展瓶颈。深入了解古法酿造工艺和产业发展现状。
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实践队联合五寨县优秀青年代表举办“乡村振兴青年论坛”,围绕特色农产品如何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非遗+文旅”如何实现融合创新等议题深入研讨,提出“将醋文化融入研学旅游路线”“开发非遗文创周边”等诸多“金点子”,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文旅产业内涵升级提供了新方向。
研思践悟:凝聚智慧助力长效发展
实践接近尾声时,实践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会,对前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队员们运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聚焦五寨文旅发展的关键领域,围绕交通线路优化、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荷叶坪生态旅游开发三大重点,形成了五寨县文旅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该建议报告针对性强,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与赞赏。
在近两周的实践中,“秀容新鹭”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五寨大地,以专业知识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不仅为当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留下了切实可行的“青春方案”,更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坚定了新时代青年投身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完)(洪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