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山西:光明所至 尽是英雄山河
2025年09月08日 09:41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8日电 巍巍太行,曾回荡着百团大战歼敌2.5万余人的胜利号角;茫茫吕梁,曾守护着晋绥边区指挥中枢与兵工血脉。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和战略支撑点,承载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记忆。这里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的发生地。这里淬炼出的吕梁精神、太行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辉。

  步入新时代,这片红色热土正在书写绿色转型的新篇章。从特高压电网跨越山河将电能输送到远方,到新能源基地蔚然成势,从智能电网点亮万家灯火,到绿色电能助力转型发展,国网山西电力正为老区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抗战精神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老区焕新:从抗战根据地到能源基地

  8月26日,太行山腹地秋意初显,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依然人流如织,讲解员动情讲述八十年前那段烽火岁月。“武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司令部的长期驻扎地。当时全县14万人口,就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

  80年前,三晋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在长治,黄崖洞兵工厂的机器日夜轰鸣;在大同平型关,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朔州平鲁,归侨女英雄李林为掩护群众突围,将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无数英烈用鲜血铸就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新的生机。我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从长治起步,条条银线跨越山河,将充沛的电能送到华中地区;大同采煤沉陷区上,开工了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建成后依托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朔州平鲁风电场,50万千瓦风机巍然屹立,通过雁淮直流工程将清洁绿电送往华东地区。这些能源基地正在续写老区新时代的荣光。

  当年黄崖洞兵工厂的发电设备是从敌军手中缴获的,发电量仅能点亮几盏照明灯。据《中国电力工业》记载,至1936年年末,全国发电容量仅为136.59万千瓦。而如今,仅±800千伏雁淮直流工程2024年累计输送电量就达500.72亿千瓦时,相当于1936年全国全年发电总量的三十余倍。一瞬八十载,光明越山河,从昔日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浩浩电能,条条银线不仅输送着绿色的动力,更传承着不竭的光明信念。

  目前山西电网已形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格局,连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最大外送能力3162万千瓦,外送省份达到24个。80年前,这片土地用革命的火种燎原中国;80年后,这里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实现了从抗战根据地到能源基地的跨越。

  电力赋能:老区走上产业新路子

  8月20日,左权县麻田镇冷水蟹养殖基地里,恒温设备静静运转,一泓清水映照着太行山的巍峨身影。“三条供电线路保驾护航,我们用电一点问题都没啦!”基地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这片红色土地的时代之变。左权县以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权将军命名,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80年前,八路军在这里利用水力发电机支撑军工生产;如今,稳定的电能正激活老区的产业脉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兴,则老区富。放眼三晋大地,正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电力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阳泉狮脑山是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已崛起为新能源与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在吕梁,这片诞生了《吕梁英雄传》的红色热土上,特色农业与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在太原,历经抗战烽火的古城,如今已成为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在忻州,随着忻口战役遗址周边电网完成升级,红色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一幅多元发展、绿色转型的产业图景正在山西老区徐徐展开。

  这幅新图景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坚强支撑。国网山西电力紧紧围绕老区发展需求,打出夯基础、优服务、降成本的“组合拳”。2024年完成配电网投资64.6亿元,同比增长20%,高效完成农网巩固提升等1774项工程建设任务;全力保障161个省级重点项目快接早送;2025年推出服务民营经济六项举措,上半年,通过“三零”“三省”服务为企业节约办电成本2.32亿元,电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指数同比提升0.11个百分点。

  如今,可靠电能正服务红色热土谱写产业振兴新篇章。电力不仅点亮了老区的夜空,更照亮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为革命老区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电力担当:守护老区人民的好日子

  秋雾如纱的永和大地,乾坤湾乡东征村静静矗立,既有黄河九曲的壮美,又沉淀着红军东征的历史。8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回师西渡,窑洞里如豆的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征程;如今,国网山西电力在这里铺就“阳光之路”,成功并网659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结算电费7.47亿元。老区百姓不仅告别了无电的历史,更拥有了持续增收的“阳光存折”,获得感实实在在。

  这份光和热,也照耀在晋豫边区核心根据地——晋城阳城。1938年,町店战斗的枪声曾在这里响起,如今,清洁电能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北留镇皇城村实施清洁取暖工程后,村民陈秋莲算了一笔账:“一个冬天电费也就500多块,有补贴、更省心!”目前,全县农村户均用电量较2000年增长超4倍,电气化厨房覆盖率已达85%,超过5400户居民告别燃煤,用上了干净、安全、经济的电采暖。

  同被光明温暖着的,还有运城夏县堆云洞。这处河东特委曾经的秘密活动中心,如今因电而兴。国网运城供电公司对当地电网进行全面升级,变压器从50千伏安增容至200千伏安,为红色旅游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五一”期间,夏县A级景区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5.22——稳定可靠的电力,正默默支撑着老区的文旅发展和百姓的收入增长。

  这些变化,源于山西电力始终如一的民生坚守。“十三五”期间,国网山西电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4004项。经过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好用电、用好电”的需求,也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营区内6684个贫困村全部通上动力电;“十四五”再投入2.5亿元实施农网工程61项,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电力基础。2024年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地方标准,服务山西成为全国四个乡镇充电桩100%覆盖的省份之一。“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点实现846个供电所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不停电作业次数同比增长82%——每一项举措都致力于让老区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如今,从太行山到吕梁山,稳定的电能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温暖了百姓生活,照亮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完)

  (赵亚男 原子婷)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