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0日电 近日,在交城县东坡底乡东坡底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村民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挥锹挖土、平整路面、运输物料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热闹的劳动图景。
今年以来,东坡底乡东坡底村立足村情实际,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就业增收有机结合,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带动224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预计可增收8000元,成功蹚出一条“党建引领、项目赋能、村民共建、乡村蝶变”的农村发展新路径。
从“输血”到“造血” 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年纪大了,出去找工作不方便,现在在村里打工,一天能挣200到300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村民郝六宝的话道出了参与项目村民的共同心声。东坡底村以工代赈项目遵循“优先本地”的原则,吸纳本地劳动力尤其是脱贫人口参与施工。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5.91万元,其中118名有劳动力的脱贫人口通过务工实现稳定增收,切实将脱贫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转变。
从“泥坑”到“致富” 硬化路打通“民生堵点”
“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现在路修平了、变干净了,心里也亮堂了!”看着即将完工的主干道,村民郑晋平满心喜悦。此前,东坡底村游家坪组主干道路面破损严重,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极大影响了群众日常出行。以工代赈项目启动后,村民们全员上阵参与道路硬化施工,如今2.425公里的硬化路已进入收尾阶段,直接惠及沿线150余户、300余名村民,既解决了“出行难”的民生痛点,更为乡村产业发展铺就了“致富路”。
从“单干”到“互助” 齐参与凝聚“振兴合力”
在项目施工现场,男女老少头戴安全帽全部上阵,青壮年主动帮老年人分担重活,邻里间搭把手、互相帮成为常态。施工期间,一名村民家院落外墙意外坍塌,大伙儿自发帮忙垒砌修缮,让墙体焕然一新。“现在村里村里的环境变好了,邻里和睦了,全村形成了‘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好氛围。”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表示,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更展现了传统乡村互助精神的延续,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人”的力量与温度,实现了村风与民风的同步提升。
下一步,东坡底乡将持续深化以工代赈模式,积极探索其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等重点工作的结合点,让更多群众在参与乡村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完)(范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