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6日电 九月的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乡后辛庄村,连片的花生田铺展成绿色画卷——扒开土层,一颗颗饱满的花生果滚落在掌心,村民们笑着称这是“土里长出的金豆豆”。谁能想到,这片曾因“气候冷、土壤薄”被认为“种不出花生”的土地,如今用4000亩丰收的花生,打破了传统种植的桎梏,更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
破“不可能”:专家把脉+干部带头,让花生扎下根
“以前咱村只敢种玉米、土豆,谁说要种花生,都觉得是‘瞎折腾’!”种植户马州回忆起年初的情景,仍忍不住感慨。为打破“左云难种花生”的固有认知,管家堡乡没有蛮干,而是先请省、市农业专家“把脉问诊”——3个月内完成全乡土壤采样、气候分析,最终筛选出耐旱、抗病的优质花生品种;接着组建技术指导组,从选种、播种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全程“分片包联”,手把手教农户侍弄庄稼。
村党支部书记张月仙更是带头调研、反复论证:“我们跑了周边好几个县区,看产量、问销路,算清了‘种花生比种传统作物亩均收益高’的账,才敢下决心推。”刚开始,不少农户像马州一样犯嘀咕,村干部就上门讲政策、专家现场做示范,终于让4000亩花生苗在春天顺利扎根。即便今年雨水量偏多影响长势,每亩仍能稳定收获500斤左右,远超农户预期。
拓“增收路”:线上线下齐发力,让丰收变实惠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后辛庄村早早就为花生找好了“出路”。左云县农业部门和乡里双管齐下:线下对接本地商超、农产品收购商,签订稳定供货协议,让花生采收后能直接“走”进市场;线上搭起电商平台,开直播、做推广,把“后辛庄花生”的新鲜劲儿传到全国各地。
“以前种玉米,得等收购商上门压价,今年花生还没熟,就有客户来订了!”马州算了笔账,按当前市场价,一亩花生的收益比玉米多好几百元,4000亩地算下来,全村增收可不是小数目。更让农户安心的是,村里还计划打造“后辛庄花生”专属品牌,下一步要申请地理标志认证,让自家花生从“普通货”变成“特色品”,卖上更好的价钱。
谋“长远计”:复制经验+延伸链条,让致富路更宽
“后辛庄的花生能种成,其他条件相似的村也能行!”左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宏说,这次4000亩花生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左云县花生规模化种植的空白,更提供了可复制的“特色种植模板”。明年,县里计划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乡镇,力争花生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同时对接加工企业,探索花生榨油、制作花生酱等深加工项目,让花生从“初级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如今,后辛庄村的花生田不仅是丰收的现场,更成了周边村庄学习的“样板田”——常有邻村农户来取经,问品种、学技术、聊销路。这片曾经的“难种地”,如今正用一颗颗花生果,串联起农户的增收梦、乡村的振兴梦。左云县用“敢闯敢试+科学施策”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对路子、选准品种,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结出“致富果”。(完)(曹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