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7日电 广西恒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位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打造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龙头项目。项目依托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构建“双基地”建设格局,以苯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聚酰胺,延伸芳烃下游产业链,为打造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提供支撑。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化学二化建承建了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2×40万吨/年双氧水装置、60万吨/年聚酰胺装置等多项关键工程,肩负构建“一滴油、两根丝”产业新格局的使命。
项目规模庞大,钢结构安装量达3.36万吨,电气电缆敷设总长2280公里,管道焊接247万达因,以毫米级精度熔接成纵横交错的输送网络,展现出工程建设的磅礴气势。
项目伊始,建设者面临复杂地质、严苛环保要求、紧张工期及疫情后经济复苏等多重挑战。设备吊装是工程难点之一,煤制氢合成氨装置的变换气洗涤塔净重643吨,吊装总重952吨,项目部用15天完成“穿衣戴帽”工作,焊接合格率99.81%,提前8天完成节点目标。最终历时4个月,全场大型设备吊装任务顺利完成。
管道焊接总量高达247万达因,其中高压超高压厚壁管道材质复杂、壁厚较大,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项目部通过全要素优化组织,建立高效施工模式,构建项目数据库与材料库,实施资源梯式配置,并采用“机械加工化+焊接自动化”组合拳,有效保障焊接质量和进度。
钢结构模块吊装同样面临挑战。气化单元模块吊装总重545吨,最大单模块重265吨。项目团队运用4000吨履带吊等设备,经过精密计算与多次模拟,最终完成所有模块高空对接工作。
项目部严格落实“质量首件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员质量管理。在聚酰胺装置管道焊接中,创新实施“焊口身份证”管理制度,实现50万吋焊口100%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焊口合格率达98.2%。同时规范早班会制度,持续提升作业班组质量意识。
项目党支部以9名党员为核心,将组织建设融入技术、质量、安全等关键领域,构建特色管理模式。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开展“党员带徒”“技能比武”等活动,培育30余名技术骨干。每周召开“党建+生产”例会,将党小组会与施工调度相融合,推动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粉煤气化超高框架式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研发”“多层钢结构管廊施工工艺研发”等十余项工法有效解决施工难题,提升项目建设效率与质量。
如今,项目轮廓日益清晰,未来将带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化学二化建以匠心致初心,用实干绘就蓝图,为广西钦州打造绿色化工产业新高地注入坚实力量。(完)
(孙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