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9日电 每年8月前后,都是华阳集团一矿注入新鲜血液的时节。近日,又一批来自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制造等多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汇聚于此。
一年筑基:在实践磨砺中褪去青涩
2024年8月,从太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的任韬元,带着一肚子理论知识,走进了一矿生产衔接部。初入井下,巨大的环境反差给了他当头一棒,脑海中关于砂岩、断层的知识,在现实的震耳欲聋与内心紧张中,仿佛被瞬间清空。
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成为他度过适应期的关键。课本上倾角27°的向斜构造,在巷道里化作一堵肉眼可及的倾斜煤壁;夹矸层对掘进面过断层的影响,让他回忆起《矿井地质学》的重难点;之后三个月,他养成了带着学校《构造地质学》课本下井的习惯,在-650m水平的回风巷里,对照着岩壁上的裂隙发育方向反复琢磨,终于读懂了老师那句“地质是采矿的眼睛”的深意。
有一次掘进遇上破碎岩层,他大胆提出“锚网支护结合喷浆”的方案并被采纳,成功稳住顶板。“那是我第一次尝到知识落地的甜头,”任韬元说,“是这一年无数的实践,让我完成了从懵懂到熟稔的蜕变。”
三年成材:在独当一面中担当重任
相较于任韬元的初来乍到,入职三年的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冯梓彤,已完成了从高校生到机电技术员的角色转变。定岗至综采五队一年来,他主要负责机电资料管理,并协助队长抓设备运行和检修。
“态度端正,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请教”,这是他快速成长的信条。井下多数时间,他紧跟电工学技术,在现场查找、解决问题,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开始因现场经验匮乏、对流程不熟悉,在编写技术措施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陷入自我怀疑过。”他回忆道。但正是“干中学、学中干”的氛围和师傅同事的无私帮助,让他快速调整心态,重拾信心,弥补短板。
一矿为他提供了全面成长的平台。他不仅负责井下自制加工件的设计、设备检修记录,更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细化日检、周检、月检等巡回检修制度,推动检修工作标准化,努力让设备实现“零缺陷”运转。这个过程,让他对综采设备的性能、检修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有了系统性掌握。“实现高效的故障排除、提出创新的维护方案是我未来努力的目标。”冯梓彤清醒地认识到不足,也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朝着业务骨干目标迈进。
五年擎梁:在传承创新中成为中坚
2020年入职的赵燕凯,已经从一名矿业工程系的大学生,成长为综采五队能够独当一面的主管技术员。五年的时光,让他“从刚开始接受不了高强度工作到渐渐习惯”,并在挑战中站稳了技术脚跟。
如今,他的职责早已超越个人技能范畴,涵盖了作业规程编制审批、采煤工艺优化、现场技术指导、矿压管理乃至组织职工学习考试等全方位技术管理。他积极配合队长,坚持“一工程、一措施”,保障生产严格遵循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他定期复查规程,根据现场及时修订,既要在技术资料完善的同时跑轮休跟带班,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要在班前会上带领新老工人学习,提高全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五年的积淀,让他能从容应对复杂局面。遇地质构造时,他组织工人打眼、放炮;需调整支护方式时,他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他积极开展隐患自查,总结安全生产标准化经验,力求动态达标。“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燕凯表示。他不光从实践的“践行者”更是管理的“规划者”和知识的“传承者”,肩负着培养新人、保障安全的更大责任。
从“新生力量”到“中流砥柱”,企业通过系统性的入职培训、精准的“师带徒”制度、公平的晋升通道、挑战性的实践平台等,共同构建起人才成长的良性生态。(完)
(李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