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6日电 秋意渐浓,忻州市奇村镇的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农机轰鸣作响,农户们弯腰捡拾着饱满的红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孕育着甜蜜与希望的黄土地上,一条条银线纵横交错,一座座电灌设备有序运转,稳定的电力正悄然赋能着从育苗到丰收的每一个环节,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注入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新活力。
红薯种植,育苗是关键。过去,奇村农户多依靠传统方式土窑方式育苗,受温度、光照影响大,成活率不稳定。近年来,在供电公司的支持下,智能化育苗大棚逐渐普及。棚内温度能够自动控制,电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一应俱全,全部依赖稳定可靠的电力驱动。
“现在育苗可比以前省心多了!”忻薯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邓世伟高兴地说,“自动控温装置让苗床保持生长的温度,补光灯能保证阴雨天苗子也不缺光,出苗又齐又壮实。电力员工经常来检查线路、设备,用电从来没耽搁过。”可靠的电力保障,确保了红薯苗在最初阶段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为高产优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奇村镇土地属沙土土质,水分吸收快,灌溉是红薯生长的生命线。以往靠天吃饭或小型水泵抽水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且不稳定。电网升级改造后,机井变台布点增多,充足的电力让灌溉覆盖了绝大部分红薯种植区。
如今,田地间遍布着电力驱动的机井和喷灌、滴灌设施。农户只需合上电闸,清澈的水流便能精准地送达每一株红薯的根部,实现了节水节电、均衡灌溉。电力员工在灌溉高峰期成立保电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巡视排灌线路,检修用电设备,及时处理各类用电问题,确保灌溉期间电力供应万无一失。“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了,电一来,水就到,这红薯长得能不好吗?”农户们的感慨道出了电力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为了全力保障秋收生产用电,当地供电公司早谋划、早行动,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主动对接乡镇政府和农业合作社,提前了解用电需求;对涉及农业排灌、生产的供电线路和台区进行特巡特维,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开辟农业用电“绿色通道”,简化报装流程,快速响应农户的用电诉求;发放安全用电宣传资料,现场指导农户正确使用电力设备,确保秋收期间安全用电、可靠用电。
在忻州奇村的广袤田野上,电力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电力赋能产业兴,秋收画卷‘薯’你最美”的动人图景。稳定的电能不仅照亮了农户们的致富路,更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银线穿梭,电流涌动,传递着希望与丰收的能量,见证着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完)(彭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