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8日电(记者 范丽芳)插管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咽喉不适感强……这些传统胸外科手术的常见痛点,正被一项创新技术逐步破解。近日,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办的“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走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山医大一院”)。
近年来,“无管微创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作为山西省率先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山医大一院已在胸外科手术中实施20余例“免插管”麻醉下的微创手术,推动胸外科手术向“微创、舒适、快速康复”目标迈进。
麻醉革新:从“机械通气”到“自主呼吸”
传统胸科手术中,双腔气管插管是保证手术进行的必要手段,但插管本身易引发气道损伤、咽喉水肿等并发症。山医大一院麻醉科主任吕洁萍指出,“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麻醉方式的转变,“我们通过喉罩通气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前提下完成手术,避免了大剂量肌松药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该院近期一例典型病例中,50岁患者因右肺结节需行肺段切除术。术中,麻醉团队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迷走神经阻滞+区域神经阻滞”方案,患者始终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侧肺塌陷良好,纵膈摆动幅度可控。手术结束后患者自述“感觉良好,无咽喉不适”。
“无管麻醉不是简单的‘不插管’,而是对麻醉医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吕洁萍表示,团队需掌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精准麻醉和呼吸管理、术中应急处理等关键技术,确保患者安全。
多学科协作:从“单科攻坚”到“团队作战”
无管技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三方的紧密配合。山医大一院胸外科主任张弘广介绍,医院在引入该技术初期,优先选择手术难度较低、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的病例,逐步积累经验。“例如肺楔形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手术,现已能成熟开展。”
护理团队也在术后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胸外科护士长王霁羽表示,免插管患者气道刺激小,术后咳痰更主动,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发生率显著降低,“我们针对性优化了气道管理和肺康复方案,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3天。”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曾成功为一名喉癌合并肺大泡、肺结节的患者实施无管手术。患者因肺功能差无法耐受传统插管麻醉,团队通过无管技术先行肺大泡切除,改善肺功能后,再完成喉癌手术。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无管技术在复杂病症中的独特优势。
技术普惠:从“试点探索”到“体系化推广”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无管微创手术的适应范围正逐步扩大。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贾红燕表示,医院计划进一步拓展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将其逐步推广至食管手术、气管重建等更复杂的胸外科术式。
为推动技术规范化发展,医院正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计划选派麻醉、护理骨干赴技术领先医院进修,提升整体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诊疗路径,推动无管技术成为胸外科手术的标准化选项之一,让更多患者受益。”贾红燕说。
无管微创技术于1996年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2016年被列为“世界胸科麻醉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进展之一”。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涵盖胸外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2025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启动“无管中国行”活动,进一步推动技术普及。(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