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作为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工作的成色直接关系治理效能的底色。然而,曾几何时,“文山会海” 压得干部喘不过气,“过度留痕”耗得精力空对空,“多头考核”搞得方向团团转。为基层减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需以硬举措破除形式主义,让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
破“虚功”之弊,以精准施策斩“痛点”。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路上的“拦路虎”,唯有靶向发力才能直击要害。减文件要“删繁就简”,严控发文数量、压缩篇幅字数,力戒“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让“短实新”文风成为主流,让一份文件能解真难题;减会议要“提质增效”,杜绝“以会代干”“层层陪会”,能合并的不单独开、能线上的不线下开,让一场会议能定实举措;减留痕要“去伪存真”,取消“拍照留证”“表格堆积”等无效要求,把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作为评判标尺,让干部不再“围着材料转”。如此精准“拆包袱”,才能让基层从“虚功”中解脱,把精力用在“实效”上。
行“实招”之举,以制度保障固“根基”。基层减负非“一阵风”,需靠长效机制防反弹。要织密“责任网”,厘清上级部门与基层的权责边界,杜绝“责任下压、权力上收” 的甩锅行为,让“该谁干、谁来干”清晰明确;要校准“考核尺”,摒弃“一刀切”“唯指标”的考核模式,建立差异化、多元化评价体系,既看“干了什么”,更看“干成了什么”;要绷紧“监督弦”,畅通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渠道,对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隐形加码”行为严肃问责,让减负政策不打折扣。制度如“压舱石”,唯有久久为功抓落实,才能让减负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聚“实干”之力,以减负提能增“活力”。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提效能”。当干部不再被“琐事”牵绊,便能腾出双手服务群众——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解决“急难愁盼”;扎根项目一线破难题,推动乡村振兴;守在安全前沿筑防线,守护万家平安。从“背着包袱跑”到“甩开膀子干”,变化的不仅是工作状态,更是基层治理的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把时间花在“走村入户”上,把心思用在“谋发展、惠民生”上,这正是减负带来的生动图景。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沃土”,干部是扎根沃土的“种子”。为基层减负,就是为“种子”松绑、浇水、施肥,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唯有持续破除形式主义,筑牢制度保障,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让民生福祉节节攀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基层力量”。(供稿:姚欣)
来源 | 荫营镇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