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13日电 连绵秋雨缠上了山西夏县的田野,土壤吸饱水分变得黏重,农机轮辙一陷就是半尺深。但这场与天气的赛跑里,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穿透雨幕,烘干塔的热风昼夜不息——从田间抢收到仓内烘干,一套“抢收+烘储”的组合拳正密不透风地打出,誓要让35万亩秋粮颗粒归仓。
田间:履带“铁牛”撕开雨幕
在裴介镇朱吕村的玉米地里,履带式收割机成了“主力军”。与传统轮式农机不同,这些“铁牛”的履带像宽宽的脚掌,稳稳碾过泥泞田垄,刀齿一转,便将沉甸甸的玉米穗卷入腹中。机仓满了,金黄的玉米粒就顺着管道倾泻而出,在运粮车斗里堆成小山。驾驶员披着雨衣紧盯仪表盘,雨珠顺着帽檐往下滴,却顾不上擦——趁着雨势稍歇的间隙,多收一亩是一亩。
田埂上,农户们披着塑料布来回穿梭,捡拾收割机遗漏的玉米棒。有人弯腰将散落在泥里的玉米粒拢成小堆,有人踩着胶鞋往车上搬玉米穗,裤脚沾满泥浆也浑然不觉。“雨再下,玉米就该发芽了。”一句简单的念叨里,藏着对丰收的珍视。
仓前:烘干塔下“金色瀑布”
刚从田里运出的湿玉米还带着潮气,直接送进兴韩合作社的烘干中心。排队的卡车依次停靠,传送带“咯吱咯吱”地将玉米送上高空,再“哗”地倾泻进烘干塔。塔内,热风裹挟着水汽从缝隙溢出,数小时后,达到安全水分的干玉米便从出口涌流而出,像一道金色的瀑布坠入储粮仓,扬起细碎的金粉。
这里的烘干塔已连轴转了40多天,每天吞吐着数百吨湿粮,仓储库里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却码得整整齐齐。工人轮班值守,监控屏幕上的水分检测仪数字跳动不停,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达到储存标准。周边两三万亩玉米的烘干需求,全靠这高效运转的“干燥防线”兜底。
幕后:农机服务队的“精准调度”
这场抢收战的背后,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拉起的“一张网”。3支农机服务队分片包干,踩着泥水深入田间,记录哪块地熟了、哪片田积水了,再按“先熟先收、有涝先收”的原则调配机具。全县300台玉米收割机、10余个烘干点的信息实时更新,农户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最近的收割队和烘干点。
服务队里的技术员带着工具包跑遍各乡镇,给农机换履带、修电路,确保“铁牛”时刻能冲锋。安全宣传车在村里巡回广播,提醒农户避开雨天作业隐患。从抢收到烘储,每个环节都卡着进度表,像精密的齿轮般咬合运转。
雨还在下,但夏县的秋粮地里,抢收的节奏没慢下来。履带碾过泥地的痕迹、烘干塔喷出的热气、仓库里堆起的金浪,共同写着两个字:安心。这安心,是对每一粒粮食的珍视,更是对“丰收”二字最实在的守护。(完)(贾海燕)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