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太原小店区:一渠清水入汾流
2025年10月14日 16:21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14日电 近日,太原市小店区,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建设及试运行圆满完成。这一成果为省、市“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一次创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

  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是太榆退水渠沿线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再深化,在依托汾东污水厂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沿线水质,肩负着确保出水口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为沿线生态环境提供更坚实生态保障的重大使命。

  该项目分段建设主槽8.3千米,设置挡水堰22座、沉砂池1座,同步沿新建主槽布设水质净化系统及配套设施。主要建设工程内容涵盖膜组件布置、挡水堰设置、预制混凝土波浪桩布置、淤泥开挖与处理、土方外运与处置、淤泥摊铺晾晒、抛石挤淤等多项关键工序。其中,渠首附近的沉砂池如同“第一道防线”,专门用于沉积污水裹挟的泥沙,为后续深度净化“减负”。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应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技术——这既是全市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工程,也是全省首次将其应用于河槽动态净化。这项技术融合生物处理与膜分离优势,通过生物膜(附着微生物群落)对污水进行高效净化。这些生物膜如同无数个微型净化单元,能主动吸附水中的各类污染物,随后借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其分解转化,从而显著降低污染物浓度、提升水质。如此一来,不仅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能耗与资源消耗,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份坚守:全过程跟进的“一线身影”

  为保障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稳步推进,小店区委、区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对上加强联动、对下牵头协调,做好政策、资金及其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专班办公室主任、小店区副区长孟晋萍多次深入施工现场一线调度,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听取工程推进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严把程序关、质量关、安全关;小店区自然资源局、发改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同频共振,用最短时间完成各自工作,真正做到了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作为属地街乡,刘家堡乡、北格镇则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的态度,承担起项目占地协调、群众沟通等关键任务,用一次次上门走访,倾听群众诉求、调解矛盾纠纷,全程为项目保驾护航,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坚守”与“担当”的深刻内涵。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小店分局作为建设单位,其项目组成员纷纷主动加班加点,日夜坚守在工程一线,“时间紧、任务重,耽误不得。”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们对环保事业的执着。其中一名退休干部本可安享退休生活,却主动请缨重返岗位,奔波于施工现场,给出的理由简单而坚定:“人要做到有始有终。”

  一场攻坚:保质保量保工期的“施工突围”

  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关键的清淤环节率先迎来“拦路虎”。部分路段紧邻乡村小道,道路狭窄,大型清淤机械难以进入作业面;更为棘手的是,作业区上方密布高压线,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大型设备施展不开,稍有不慎就是大问题,但我们不能停下来,不能耽误了工期。”施工单位山西交控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马培亭说道。面对这一局面,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果断改用小型、灵活的机械设备,分批次、小范围作业,同时组织人力昼夜轮班作业,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清淤,并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七下八上”是山西省防汛关键期,主体工程若未能在6月底前顺利完工,将直接影响到防汛大局。基于这一判断,项目方将工期精确倒排到天,甚至细化到小时,确保各个施工环节无缝衔接。“当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必须按时把主体工程拿下!”马培亭回忆道。经过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昼夜奋战,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主体工程于6月底如期完工,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如今,历经动态优化与持续监测,太榆退水渠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标准,这一核心目标的达成,不仅标志着项目建设实效落地,更让“一渠清水”从规划蓝图变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随着渠道绿化工程的实施,昔日单调的渠岸已被连绵的绿意包裹,更吸引了白鹭、野鸭等水鸟蹁跹而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太原小店的土地上徐徐铺展。(完)

  (李佳潞 陈蓉蓉 田晋 郭可昕)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