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山西大同新荣区以“国字号”荣誉为引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025年10月23日 15:59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23日电 山西大同新荣区以“国字号”荣誉为引领,通过典型示范、全域创建、机制保障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转变,形成了“文明铸魂、全域共建”的生动局面,成效显著且具有鲜明的新荣区地域特色。

  从“标杆”到“全域”的文明跃升

  新荣区的“国字号”荣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典型辐射、机制保障、全民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全域延伸,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

  基层治理:从“管理”到“共建”的转变。西村乡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积分制”调动起村民装扮家园的热情,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15个实践站经常性开展文明活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新时代文明新人。精心评选出的“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20支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迎风招展,每年200余场次的活动,将温暖传递四方。93个“微网格”如精巧的绣花针,密密缝制服务之网,累计化解矛盾57次。133场次依托志愿服务的活动蓬勃开展。

  教育育人:从“应试”到“立德”的回归。新荣区第一小学、青泽学校将“文明校园创建”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经典晨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会“汗水的甘甜”,通过“学雷锋主题队会”传递奉献精神。例如,新荣区第一小学的“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将文明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带动更多家庭参与文明创建。

  企业服务:从“供电”到“暖心”的升级。国网大同市新荣区供电公司以“全国文明单位”为动力,将“优质服务”作为文明的核心,通过“党员服务队”为群众解决用电问题,通过“零秒级、零感知”的科技手段提升供电质量。近年来,1.3万多张这样的服务卡走进新区的千家万户,供电员工随时待命,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需求。此外,表箱上、电杆上3600多张服务贴,默默守护着村民的用电安全,323个微信网格群里的消息叮咚作响,3.7万用户在群里随时能找到“电管家”。70余次安全用电隐患排查,3000余米导线的更新换代,200余个空开的“退休”换新,让服务不仅停留在窗口前,更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家庭文明:从“个体”到“群体”的扩散。葛淑芳家庭的“孝老爱亲、睦邻友善”家风,成为全区家庭的“榜样”。葛淑芳家庭侍奉公婆30年如一日,帮助邻居解决困难,带动了得胜堡村的“文明风”。全区通过“最美长廊”展示先进事迹、举办“国字号”荣誉宣讲报告会、制作《新荣盛开文明花》专题片,让“好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从“盆景”到“风景”的文明覆盖

  新荣区为了让“国字号”荣誉发挥更大作用,建立了“宣传-推广-复制”的机制。

  宣传引导:通过“最美长廊”展示“国字号”先进事迹,举办“国字号”荣誉获得者事迹宣讲报告会,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文明就在身边”。

  机制保障:实施“12125”文明行动路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完成“讲好新荣故事、推选典型人物”“创建提档升级”两项重点任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做好“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志愿服务”两项推手工作,推进“五大创建”活动),将“国字号”经验转化为全域创建的制度保障。

  全民参与:通过“积分制”“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人人讲文明、事事讲文明”的良好氛围。西村乡的“老魏说法”,用方言讲解《民法典》,让法律知识走进农家炕头;大小窑山村的“环境整治”,让“牛粪村”变成了“干净村”。

  新荣区的“国字号”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为了荣誉而荣誉”,而是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域共建”,通过“制度保障”实现“长效坚持”,通过“全民参与”形成“文明自觉”。如今的新荣区,文明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孝老爱亲成为家庭的风气,邻里互助成为社区的常态,志愿服务成为企业的责任,立德树人成为学校的根本。这种“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明生态,正是新荣区“国字号”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成效。(完)

  (张选)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