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中国化学二化建广西恒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建设纪实
2025年10月28日 17:47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28日电 广西恒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位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石化产业园区。该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打造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龙头项目。项目依托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构建恒逸文莱炼化一体化与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的“双基地”建设格局。以苯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聚酰胺,可延伸芳烃下游产业链条,为打造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提供支撑。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化学二化建公司承建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2×40万吨/年双氧水装置,60万吨/年聚酰胺装置,全厂管廊工程,14#泊位码头工程,2×30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肩负着构建“一滴油、两根丝”产业新格局的使命。

  项目以其庞大的规模震撼人心,而背后所需完成的工程量更是如同巨峰矗立:钢结构安装3.36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吨位,2280公里电气电缆敷设总长,足以跨越山河连接太原与钦州,管道共焊接247万达因,以毫米级精度熔接起纵横交错的输送网络,每一组数据都彰显着工程建设的磅礴气势,共同汇聚成席卷山河的“钢铁洪流”。

  攻坚破局:在挑战中锚定坐标

  项目伊始,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便是重重困难。复杂的地质条件、严苛的环保要求、紧张的工期以及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压力,无一不是严峻的考验。“这项工程绝不仅仅是一份可以照单勾选的任务清单。”项目经理彭广兴语气里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它的钢筋铁骨里,更承载着万千期待,它关乎区域发展的脉搏,关乎无数人的生活福祉,唯有迎难而上,方能不负这份信任与嘱托。”

  设备吊装堪称工程界的“极限运动”。煤制氢合成氨装置的变换气洗涤塔净重643吨,高86.2米,吊装总重量952吨,该塔作为广西恒逸项目单台最重的设备,首吊意义非凡。项目部历时15天完成了从管道预制到保冷施工的各项“穿衣戴帽”工作,工艺管道焊接合格率99.81%,提前8天完成业主方制定的节点目标。变换气洗涤塔首吊成功后,大件设备吊装工作一路高歌猛进,4000吨、800吨、650吨等各类履带吊机械作业班组马不停蹄,连续作业,纵横交错搭设脚手架为后续工作创造条件,随即防腐、安装、电仪、保温队伍也都全身心投入现场施工,最终,历时短短4个月,项目大件吊装圆满收官全场大型设备吊装任务顺利完成。钦州的天气,一天八场雨,虽历尽风雨,但建设者们的眼神更加坚定,雨水冲刷过的设备愈发闪亮。

  管道焊接犹如一场宏大的“钢铁缝合”手术。总焊接量高达247万达因,而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属高压超高压厚壁管道。尤其是材质为P91、20G、15GrMoG、S32168的超高压管线,它们个个“身板厚实”,壁厚在28mm到46mm之间。这些材质特殊的管道,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每一道焊缝都容不得半点瑕疵。再加上庞大的体量,施工组织稍有不慎就可能乱了节奏。面对这场硬仗,项目部全要素优化组织、创新、施工、经济、安全环保的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建立“全场化调度、协同化作战、一体化办理”的高效施工模式,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效能。

  首先,搭建完善的项目数据库与材料库,实行全场统一维护管理机制,确保数据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能够精准预警焊接进度滞后及其他项目潜在风险,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其次,科学策划资源梯式配置方案。针对本项目涉及的11支安装劳务队,充分考量各队伍的技术实力、人员配置、设备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焊接任务分配,实现资源与任务的最优匹配。单支安装劳务队的焊接任务量区间设定为8万达因至50万达因,既保障了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也为各队伍预留了高效履约的空间。针对焊接体量巨大的现状,项目部打出“机械加工化+焊接自动化”的组合拳,让原本紧张的工期得到了有效缓解,更重要的是,它稳定的性能保证了焊接质量的一致性,让每一道焊缝都经得起检验。

  钢结构模块吊装工作的“高空博弈”。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气化单元钢结构模块吊装工作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关键环节。该单元钢结构模块为56-63米的两层结构,被精细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尺寸达10米×20米,其中最重的模块重达265吨,整体吊装总重量更是高达545吨,这样的体量对吊装作业提出了严苛要求。

  “巨无霸”登场了!4000吨履带吊配上1700吨超起,像一位力拔山兮的大力士,伸展出钢铁臂膀,时刻准备着托举重任。可这并不容易,模块结构要与43米层的箱型柱对接拼焊,就像在高空穿针引线,每一个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功亏一篑,对施工精度和安全管控都是严峻考验。?

  面对重重挑战,项目团队精心组织,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每一个施工环节。为了优化施工方案,项目部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技术员围在电脑前,一遍遍模拟吊装轨迹;技术总工手里的方案早已被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无数次的方案迭代。当最后一个模块稳稳地与箱型柱对接完成,焊花落下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经过4天的奋战,所有模块的吊装组对工作圆满完成。这场历时四天的“高空博弈”,刻下了二化建人拼搏的印记。

  质量为本:在检验中严控关口

  项目部严格落实“质量首件制”。始终以“出精品”“出样板”为目标。

  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管理体系中细化各科室质量管理职责,强化科室间质量管控协同机制,推行全员质量管理模式,确保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员工。针对进场材料,由质检员联合设材科开展验收工作,严格执行签字验收流程,筑牢材料入场质量第一道防线。质检员按装置划分主责区域,除完成日常巡检、月度专检外,深度参与主责区域工序验收,实现实体质量事前精准管控。项目实施季度质量激励制度,评选质量先进队伍与个人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施工队及施工人员的高质量施工积极性。

  完善现场巡检与自检机制。常态化开展质量日常巡检,全面参与入场材料、设备的检验与复验工作。每日巡检重点涵盖土建施工质量、焊工证合规性、焊材使用规范性,以及现场支管台、马蹄口焊接前的组对间隙、熔合情况、焊肉饱满度,不锈钢管道薄壁管焊肉厚度等关键指标。

  在聚酰胺装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针对工艺管道焊接环节,创新推行“焊口身份证”管理制度,为每道焊口建立专属档案。档案中精准录入焊接过程的各项关键参数、操作人员信息及全流程检验记录,形成了一套闭环式的质量管控体系。这一制度的实施,成功实现了50万吋焊口100%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从焊接实施到后期运维,任何环节的信息都能快速查询、精准定位。同时,严格的过程管控也带来了显著的质量提升,焊口合格率高达98.2%,为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筑牢了质量根基。

  规范施工队伍质量早班会制度。项目部借助早班会平台,集中宣贯阶段性重点质量控制事项,强调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按施工”原则,即按设计图纸施工、按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施工、按工艺要求施工。通过常态化的早班会质量要求宣贯,持续提升作业班组的质量意识和规范施工能力。

  党建赋能,在攻坚中激活动能

  当变换气洗涤塔在4000吨履带吊牵引下缓缓升起,当聚酰胺装置如期中交,当集中布置规模居全球之首的循环水系统实现高效运转,二化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党旗所指,就是攻坚所向;党性所聚,就是发展之力。

  项目党支部以9名正式党员为核心力量,将组织根系深深扎进技术、质量、安全、物资、财务等关键领域,构建起“一个支部领航、多个专业协同”的特色管理模式,让党建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彭超带头攻坚技术创新,推动工法专利从“想法”变为“成果”;岳英杰创新推行“1+2+5”安全工作法,为项目筑牢安全生产屏障;郭志飞带头加强物资集中采购和成本管控,降本增效;谢永刘精准分析资金状况,为项目运转提供坚实财务保障。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他们以实干担当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项目在工程建设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党支部创新搭建育人与攻坚平台:组建2支“党员突击队”、4支“青年突击队”,让党员骨干带头啃硬骨头、挑重担;划定“双氧水党员责任区”“聚酰胺党员责任区”,设立3个“党员示范岗”,将责任压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开展“党员带徒”“技能比武”活动,党员老师傅与年轻员工结成“师徒对子”,以“手把手教技术、心贴心传经验”的匠心,培育出30余名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为项目储备了坚实人才力量。

  党支部还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与管理效能:主动对接钦州职业培训学校,助力电工、安全员考取职业资格证,解决员工技能提升需求,推动“服务型科室”建设走深走实;建立“党建+生产”周例会制度,每周一上午将党小组会与施工调度会“双会融合”,党员带头梳理施工难题、认领攻坚任务,让党建成为破解生产堵点的“金钥匙”。

  在党建红的引领下,项目技术创新结出累累硕果:《粉煤气化超高框架式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研发》攻克高空安装难题,《多层钢结构管廊施工工艺研发》提升管廊建设效率,《20000m³低温双层液氨储罐组焊工艺研发》突破大型储罐焊接技术瓶颈……十余项创新工法不仅精准解决了施工中的“卡脖子”问题,更加速推动项目建设效率与质量双提升,让党建引领的强大动能,转化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的生动实践。

  如今,项目的轮廓在阳光下愈发清晰饱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里产出的产品流向各地,滋养万千产业时,我们不会忘记,曾有一群人在这里,以匠心致初心,用实干绘蓝图。二化建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广西恒逸己内酰胺项目的每一寸钢筋、每一方混凝土,都将成为这段征程中最坚实的注脚,见证着建设者与这片土地共同生长的力量。(完)

  (孙博鑫)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