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太原杏花岭构建“五区”簇“一城”力促高质量转型

太原杏花岭构建“五区”簇“一城”力促高质量转型

2021年01月26日 18:14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月26日电 (刘璟琛) 1月24日,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五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立足建设“魅力杏花岭、活力新府城”,以建设产业转型领先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府城文化引领区、幸福生活样板区作为战略支撑,实现“五区”簇“一城”,打开高质量转型新局面。

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五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会场 张秀峰摄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杏花岭区围绕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要求和市委系列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在攻坚克难中逐步恢复常态,重点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势头。

杏花岭区委书记李文权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张秀峰摄

  会议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是全省、全市、全区“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杏花岭区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建设“魅力杏花岭、活力新府城”。

  转型发展方面,杏花岭区将在“六新”突破上形成特色体系,坚持以“龙头企业”引流,以优质平台集聚,以特色园区提质,打造以电子商务,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名片。科研能力和人才方面,杏花岭区将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打造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全方位做好各类人才工作生活保障,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杏花岭区委副书记、区长侯森安排2021年经济工作 张秀峰摄

  在做大经济规模上,杏花岭区将持续打造“商圈经济”“总部楼宇经济”“地铁经济”“夜经济”“物流集散经济”五大业态,继续推动工业实体产业发展,做强“进”的增长极,深化拓展“产业融合、先进制造、科技创新、能源环保”四大方向,大力推动集群化建设。

  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杏花岭区将进一步打通现代都市开放性空间格局,积极推进空间规划调整,拓展城镇开发边界,拉大城市框架,将扩容提质、拉动巨大的关键点位做好做精,深入发挥轨道交通2号线、解放路等城区“动脉”和东山旅游环线、卧虎山路等对外“出口”功能,加强沿线基础设施打造和产业培育,不断提高承载力、带动力。

  会议要求,“龙城历史中心区”“太原革命传承地”“北部新城休闲园”“东山文旅特色带”的“一区一地一园一带”定位将进一步深入雕琢,打响千年府城、百年军工、革命传承、非遗文化等特色品牌,充分展现杏花岭区千年古城、开放包容的魅力风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域治山上,在系统治水上谋求新进展,在强力治气上实现新突破。

  杏花岭区将以改革为发展清障开路,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和“落一子满盘活”的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开展国资国企改革、财税金融改革,全面深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改革,深入推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向中学、幼儿园两端延伸,深化推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改革整体效应、社会效应。

  防疫方面,杏花岭区将坚持人物同防,严把境外输入、入并输入、冷链输入三个关口,坚决守好防线。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稳定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运行。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完善与转型发展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要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建强干部队伍,持续建强基层组织,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完)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