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四川省: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2022年09月18日 12:27 - 来源:山西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初秋时节,广袤的若尔盖大草原上,风光绮丽,景色如画。

  若尔盖大草原大部分位于四川省,被誉为“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就在这里,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与中下游磅礴澎湃的黄河水不同,四川境内的黄河水流清澈安澜,宛若银绸。白云在河水的倒映下,摇曳进了高原的万里晴空。

  近年来,四川以打造源头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为目标,陆续实施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等生态工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建设,四川有哪些生态优势?又将如何发力?

  看家底——

  面积虽小,但“川水”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的8.9%

  黄河在四川的西北角“一闪而过”,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石渠县5县,出川断面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多年平均流量460立方米/秒。

  沿黄河9省区中,四川似乎是“不起眼”的一个。看数据:相比黄河5464公里总长度,四川境内黄河干流仅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仅比四川省的达州市的面积多一些,占全省总面积的3.8%,只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

  四川黄河流域面积在全省、全流域面积中的占比如此“小”,是否意味着重要性也相应变小?

  “不会。可别小看这个3.8%和2.4%!”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3.92亿立方米,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141亿立方米)的31.1%,其中枯水期占比为34.8%、汛期占比为30.9%。

  此外,四川年产水量占到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35亿立方米)的8.9%。省内黄河流域内地势起伏和缓,河谷宽浅,水草丰茂,草甸丛生,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之一。

  “这也让四川成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上述负责人说。

  看举措——

  分类施策,保护好“中华水塔”核心区

  “川西北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整个黄河流域。”四川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梁军介绍,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处于“中华水塔”核心区位置,“但想要保护好这个‘水塔’,并不容易。”

  根据此前多部门联合“会诊”,四川黄河流域也存在一些“病症”:一是生态脆弱,局部草原、湿地功能退化;二是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对流域生态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2019年,四川明确了17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同年,四川启动《四川黄河流域片区水生态修复及湿地保护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对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规划。

  规划之外还有措施,具体而言就是分区防治、分类施策。

  “四川的黄河流域属于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根据流域内不同特点,我们又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若尔盖丘状高原和石渠高原两个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分类施策。”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若尔盖丘状高原,四川重点采取退牧还湿、填沟保湿、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在石渠高原,则通过在宜农区结合拦沙、蓄水、滞洪、防冲等,修建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管住人是关键。”四川省水利厅水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还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以此为契机,四川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手段,及时精准发现并严格查处生产建设活动违法违规行为,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经过系统治理,四川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这几年,我和同事们多次实地查看若尔盖县和红原县境内的湿地,发现不少湿地的水位明显上升,这是我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的有力证明。”四川省阿坝州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