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省委林武书记在左权调研时强调,要立足“山”“水”“田”和“大美自然”兴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林书记的指示要求,我县借力全省掀起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牢固树立项目化推进理念,直面问题、创新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有经营、可持续、能壮大的左权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直面“六难”困境,厘清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
左权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虽然经历了满一轮的脱贫攻坚政策、资金扶持,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但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距离“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能带富”的基本标准,仍然有较大差距,综合起来看,存在“六难”局面。
一是低收入村较多,甩掉尾巴难
全县160个行政村,10万元边缘、收入不稳定的村有13个,占8.13 %,10万元至20万元的村有15个,占9.38%,合计占到17.51%。且10万元边缘和收入不稳定的村就有21个,占13.13%,尾巴较大。
二是经营性收入较少,长久稳定难
全县有58.8%、即94个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光伏发电收入;有28%、即45个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发包或出售集体资产资源。光伏发电寿命一般为20—30年,随着政策红利消失,光伏发电量下降,一旦“断奶”,集体经济覆没将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三是投入产出比失衡,集体资产保值难
2017年以来,左权县先后利用各级财政资金扶持81个村实施59个村集体经济项目,但有28个村、25个项目运行还较差,效益较低,产出占比投入还较少,这些项目一旦停止运行,将面临集体资产贬值、甚至流失。
四是因贫困与非贫困差异,村庄均衡发展难
左权县非贫困村有56个,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村普遍享受了各种政策扶持,集体经济均达到20万元以上,但非贫村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村干部动力不足等原因,形成脱贫村与非贫村、非贫村中的资源村与无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两极化”问题。10万元边缘的村,均为非贫困村。
五是产业链条短,应对市场风险难
一些村集体,虽然也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但形不成产业链,举步维艰。比如,寒王乡突堤村、辽阳镇前龙村、城区紫会村和蛤蟆滩村四村,与左权县鸿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建电子元件加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公司建成后,受疫情、市场等因素影响,订单较少、效益不好,入不敷出,运营艰难。
六是缺乏能人带动,高质量经营发展难
在获得上级扶持资金后,各村普遍想到的是发展蔬菜大棚、牛羊养殖等传统产业,但传统种养殖业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经营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种养殖业需要大量劳务用工,工资支出较大,存在投入与产出相抵的问题。因此,最终演变为靠集体资产资源简单租赁,获得集体收入。
实践“六种”模式,探索走出可持续发展壮大新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与滋养。
围绕核桃产业,“双向托管”式增收
左权县是核桃产业大县,全县有核桃种植面积21万亩,涉及6个乡镇84个行政村,年产核桃1500万公斤,产值达1.8亿元。一方面是各村组建合作社,全县集中扶持5到6户实力强劲的大托管合作社,农户将核桃树委托给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统一委托给大托管合作社,形成紧密的管理托管关系;二是全县集中扶持麻田顺康、山东金典2家核桃加工企业,直接对接5到6户大托管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加工托管关系。这样,从种到管、从管到销,构建起了核桃全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四赢。比如,麻田顺康公司在泽城村建设核桃收购及初级加工厂,可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
围绕连翘产业,“产业联建”式增收
左权县野生连翘资源丰富,涉及麻田、羊角、桐峪三个乡镇,有15万亩之多,正常年份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每公斤价格至少40元,甚至更高。以党组织为引领,以乡镇为单元,以涉及连翘资源的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引进县属国有企业,共同组建国资控股的连翘产业发展公司。实行“四个统一”:以农户为基础,统一管护;以村组织为单位,统一采收;以联合社为龙头,统一收购;以产业公司为牵引,统一加工。比如,羊角乡15个村组建了联合社,通过与公司联建,年可增加收入200余万元,各村均可增加13余万元。
围绕设施蔬菜产业,“抱团取暖”式增收
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涉及28个行政村、1280余户种植户,年产设施蔬菜3.92万吨,产值1.1亿元。按照“产业相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行“片区打造、产业联抓、资源共享”。比如,芹泉镇下庄片区11个行政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其中,在小南庄村支持建设育苗、物流基地;在下庄村支持建设农贸集散市场;在上庄村支持建设净菜加工企业,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育苗-生产-储存-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年可生产蔬菜5000万斤,实现收入7000余万元,每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围绕左权羊产业,“入股分红”式增收
“左权羊”产业涉及8个乡镇15个养羊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56个村130户发展养羊,现有存栏羊12万只,计划一至两年内要达到30万只。组建“国资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国资公司负责销售,龙头企业负责加工,合作社负责育肥,村集体和农户以资金或羊入股合作社,也可在合作社指导下自行养殖,形成利益共同体。比如,寒王乡整合段峪、晴岚、简会、石港口4个村资金332万元购买湖羊1600只,入股给寒王平旺养殖合作社育肥,合作社每年以640只羔羊折合市场价返还村集体,年收益44.8万元,村均收益11.2万元。目前,仅平旺养殖合作社就带动13个村增收。
图片
围绕文旅产业,“借力运营”式增收
去年以来,左权县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桐峪1941、麻田八路军总部红色片区、莲花岩玻璃之城、太行龙泉风景区全国十大户外运动基地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仅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三大片区就涉及4个乡镇、18个村、85个写生点,年可接待写生群体28万人次,年综合收入6000余万元。为实现整个文旅产业的持续运营、良性发展,引进华侨城集团与县华遨公司合作,指导全县旅游景点管理;引进东方文都负责保底运营桐峪1941、莲花岩玻璃之城、太行龙泉风景区项目;引进山东青岛国际水彩协会与县国资公司组建左权托芘雅写生基地运营公司负责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整体运营。预计,泽城、老井、桐峪等写生基地中心村,年可获得收益50万元以上,其他村可获得收益10万元以上。比如,辽阳镇西瑶村借助太行龙泉风景区项目,年收益17万元。
图片
围绕工业产业,“园区带动”式增收
今年,左权引进河北企业,投资30亿元,建设中国最大天然乳胶制品产业园。项目一期建成后,年可消耗天然乳胶5万吨,年产值可达20亿元,年上缴税收逾2亿元。项目整体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32亿元,年上缴税收近3.4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乳胶制品产业园专门带动没有产业的村,采取购买方式,按每条生产线投资约1500万元计,利润在250万元左右/年,每村投资50万元,30个村即可购买1条生产线,每村年可获益8万余元,滚动发展,可轻松突破10万元以上。当前,不达10万元的13个村,全部由乳胶制品产业园带动。
通过以上六种模式,到2022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到50%,50万元以上的达到30%,100万元以上的达到10%,经营性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10万元以上的达到70%。到2023年底,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强化“六项”机制,为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要保持村集体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机制等的推动作用,为集体经济持续赋能。
一是健全“链长”机制
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建立由县领导担任“链长”的核桃、左权羊、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等产业链长制,通过疏通堵点、连接断点、破解难点,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
二是强化龙头扶持
产业强不强,龙头是关键。在每一条产业链上,都集中精力扶持培育1-2户龙头企业、5-6户合作大户,发挥龙头的牵引和稳定作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核桃产业上,全县就集中扶持2户龙头企业、6户托管服务组织,每个组织托管5000-1万亩,有效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产业基金撬动
全县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安排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奖补“资金池”500万元,择优重点投向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项目,以政府少量投入引导,吸引社会资本联合村集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集体经济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
四是盘活闲置资源
以“清化收”为契机,对于运行不正常甚至运行停滞的集体经济项目,坚持“一项目一策”,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腾笼换鸟,确保项目能够尽快启动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作用,防止资金损失、资产流失。
五是塑造地域品牌
由县扶贫开发公司牵头,聘请国内顶级团队,对全县核桃、连翘、左权羊等产品,进行统一设定产品、统一设计包装、统一市场营销,打造地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快速切入市场,实现高附加值、高盈利。
六是大力招商引资
合作才有希望,共赢才有未来,树牢市场观念,坚持开放理念,坚持不懈引进头部企业,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比如,我县引进的山东金典集团,总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核桃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核桃2000万公斤,销售收入4.1亿元,创汇500万美元,辐射带动1万余人就业,将成为华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核桃加工出口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