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29日电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携手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与文学院研究生群体,共同踏上一场长城文化探索之旅,成功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课堂”——长城边堡文化游。
本次活动采用“行走的课堂”这一学习形式,使学生们在亲身实践观察与实地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深切而直观地领略到大同明长城实体建筑的雄伟风貌,并近距离地洞悉长城脚下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10月23日上午,在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建琴的带领下,首站探访了天镇李二口段长城。在这里,该协会副秘书长孙世民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李二口段长城的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
他介绍,李二口段长城以其“奇、伟、雄、绝”而闻名,保存完整、建造奇伟、是具观赏价值的一段夯土长城。据史籍记载,李二口段长城是明代军事防御政策的调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宣、大两地并筑长城,原计划大同镇修至宣府镇李信屯相接。然而,与宣府镇西洋河堡长城南北相差三十里,无法对接。于是上报至宣大总督翁万达,翁万达提出了“地循宣府,兵便大同”的两全方案,即大同长城重新改线,由李二口向北跨二郎山向东与宣府长城连接。此方案得到嘉靖帝批准,成为最终修筑方案。因此,李二口长城的独特结构,是明代防御政策调整的产物。
听完孙世民的讲解后,大家纷纷踏上登山步道去近距离感受李二口段的壮美雄姿,想象近五百年前戍卒不分昼夜修筑长城的艰辛画面。
随后,一行人移步至大同长城博物馆,继续深化对长城辉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认识。此次参观,孙世民生动讲述了大同地区作为多民族交流交融主要阵地的独特地位。他提到,大同长城不仅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事迹,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昭君出塞的和平愿景,以及北魏皇室如拓跋珪、冯太后、拓跋焘等人的历史功绩,都为大同长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大家纷纷表示,大同地区确实名不虚传,其作为多民族交流交融的阵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无数传奇篇章。此次参观不仅让大家对大同长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袁建琴介绍,“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一直致力于促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在保护长城的同时,也借助这一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机会。近年来,在协会的帮助下,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建立了长城之家,为外地游客提供了吃住行的一体化服务。这就是真正的文旅融合发展。”
午后,一行人继续来到白羊口和水磨口。在此期间,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副教授、协会副会长李海林以其专业的视角,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明长城建筑形制与军堡结构的精彩解读。她指出,明长城是由城墙、关(城)堡、墙台、敌楼、烟墩和驿传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其中特别强调了城墙与敌楼作为长城建筑主体的地位。她介绍道,城墙依照不同的山形地貌变化其形态,既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又确保了长城的坚固与稳定。而敌楼则以砖砌拱券式的空心敌楼最多,这种结构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外,李海林还对烽火台这一重要军事设施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提到,烽火台通常建造在高耸的山峰上或空旷无遮挡的平地上,分为夯土垒砌、块石垒砌、砖石垒砌等多种类型。而大同明长城遗址多为夯土垒砌。进入墩台内部进行观摩,内部空间狭小,仅容下几个人。
大家在长城遗址上赏秋景、听讲解、观长城,无不感叹于明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探索之旅迎来最后一站——阳高守口堡。初到守口堡,便被其古朴的气息和宁静的环境所吸引。据李海林介绍,守口堡在历史上曾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土木堡之变时,蒙古军队正是从这里入侵大同;而在隆庆年间,蒙古族俺答汗部也多次由此入犯,一旦守口堡的关口被冲开,整个大同镇都会陷入危急之中。
此次活动让学生们深入探访了长城遗址,感受了长城脚下的村落生活,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长城遗址,他们被其雄伟景象震撼,进而联想到古人保卫国家的艰辛与不易,更加珍惜和平生活。同时,学生们探访了长城脚下的村落,了解了村民的生活和文旅融合促进当地发展的模式,看到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巨大潜力。
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还亲身感受到了长城精神与地方发展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完)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