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5月23日电 在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5公里的丘陵深处,藏着一座历经沧桑却风采依旧的古村落——张兰镇史村。这里石板铺街、古槐参天,2019年史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荣获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如今,这座沉睡多年的古村正在保护与发展的交响乐中,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古韵悠长:穿越六百年的文化印记
"南北无二里,东西两道沟",这句当地民谣生动勾勒出史村独特的地理风貌。海拔828米的丘陵地形,赋予了村落错落有致的空间肌理。漫步村中,观音堂前的古街道深邃幽静,青石板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沧桑往事。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上堡街东门口那株苍翠挺拔的古槐,其粗壮的树干需要三人合抱,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镇村之宝”。古槐下,常有老人讲述着村庄的传说,孩童嬉戏玩耍,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村中现存禅慧寺、净土寺等五座古庙宇,形成罕见的宗教建筑群。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还保留着一座天主教堂,东西方宗教文化在此交融,为研究晋中地区宗教发展史提供了珍贵实物。72岁的村民张大爷回忆:"小时候听爷爷说,村里原有七座庙,香火旺得很。如今政府投资修缮,就是为了留住中国传统建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修旧如旧:让古建筑"活"起来
近年来,介休市创新实施"集中连片—点状发展"保护模式,将史村与周边5个村落整体规划为"晋商大院集群"。介休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
在观音庙修复现场,工匠们正小心翼翼地更换腐朽的椽檩。"这些木材都是从周边山区精选的老料,瓦片也是按古法烧制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墙上的斑驳彩绘说,"我们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就是要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除了硬件修缮,文化"软修复"同样精彩。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史村锣鼓》非遗展演赢得满堂喝彩。
产业赋能:古村走出振兴新路
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史村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打造了七百余亩优质党参、柴胡等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在保护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同时,村民们依托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生态养殖,目前村内养殖规模最大的农户养殖蛋鸡已达8-9万只,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创新实践既守护了传统村落的文脉,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要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介休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将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把史村打造成"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夕阳西下,古槐的剪影映在斑驳的老墙上。史村的故事,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进,这座曾“静谧深邃”的古村落,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翼,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完)
(赵亚文 郝雅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