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5月27日电 暮色初临,长治市潞城区天脊社区中区党群服务站亮起暖黄色的灯光,这里是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二课堂”。30余名孩子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或专注地书写作业,或热烈地讨论问题。与此同时,在西华社区的空地上,二十多个孩子正随着跳绳的节奏欢快跃动,成为傍晚时分最动人的风景线。“以前最愁孩子放学后的‘管理真空’,现在社区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家长杨静的话,道出了潞城区许多家庭的共同心声。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照着长治市潞城区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今年以来,潞城区创新构建“党建+民生”社区治理体系,通过打造“五点半课堂”、推行“五方众筹”、建立“巡访机制”等务实举措回应群众期盼,让“幸福密码”在社区治理的细微处逐渐清晰……
党建引领: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金桥花园小区的路面改造工程,堪称潞城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经典案例。这个建于2010年的老旧小区,西区路面因年久失修变得坑洼不平。“最深的积水坑有30厘米,送孙子上学得绕行十分钟。”居民王大爷的抱怨被列入社区“急难愁盼”清单后,一场创新性的“五方众筹”随即展开。
“我们打破传统财政依赖,探索出‘企业补、单位帮、社区筹、物业出、居民捐’的新模式。”南华社区党委书记杨露介绍,开发商专项拨款、区人社局组织党员志愿服务、200余户居民自发捐款,最终筹得改造资金。如今,平整的沥青路面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路”。
“咱们小区这周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尽量办!”每周二上午,潞城区南华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带着民情记录簿走进所辖小区,开展“周二巡访日”活动。这支由社区两委、物业、党员及居民代表组成的暖心团队,把办公桌搬到居民身边,用“四呼四应工作法”构建起“巡访——交办——办结——反馈”的闭环治理机制。
在鸿福苑小区巡访中,居民提出“楼道卫生管理薄弱”“消防通道未划线”等问题,工作人员现场编号记录。当天下午,社区便协调人员划出消防通道警戒线,居民主动提供油漆工具,形成“问题发现——快速响应——居民参与”的治理链条。“以前有事找不到门路,现在社区主动来问!”居民于保的感慨道出了巡访日的成效。社区推行的“红绿蓝”三色督办制度尤为亮眼:红色问题24小时内响应,绿色问题办结后回访,蓝色问题持续跟进协调。据了解,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巡访日已收集解决民生问题47件,居民参与度提升60%。
“我们把服务大厅‘搬’到家门口,就是要听真声音、办真实事。”该社区党委书记介绍,下一步将引入民警、律师等专业力量,并开发“线上报事”平台,实现“线下巡访+线上响应”双轨并行,让基层治理从“社区独唱”迈向“多元合唱”,真正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清单”。
多元协同:让“单打独斗”变“握指成拳”
“小交警成长营”活动现场,孩子们身着迷你制服,在交警指导下学习交通指挥手势。这种由东华社区与五里后派出所联合打造的“社警联动”模式,已培育“少年交警”320余名。“孩子回家主动提醒我戴头盔,效果比罚款都好!”家长李女士的反馈,印证了协同治理的乘数效应。
在潞城区婴城社区,“光影红立方”项目整合辖区企业资源,将废弃商业街改造为红色影院;滨河社区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设“银龄课堂”服务老年群体。潞城区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有效路径,下沉服务力量,汇聚服务资源,提升服务体验,让家门口的幸福可感可及。目前已整合辖区内驻区单位、包联单位、商户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开展结对共建,共签订共建协议115份,聚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凝聚起社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治理创新要像‘活水养鱼’,既要党委把方向,更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党务务‘实’,必须干实事、求实效,以“满格状态”推动工作。”潞城区委书记段尧刚在全区党务工作会议上强调。在这种理念下,2025年以来,全区30名处级领导到小区报到并参与小区治理;2412名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小区亮明党员身份,签订《亮诺践诺评诺卡》,认领党建工作指导、政策法规宣传、小区环境整治、医护健康指导、困难群众帮扶、关爱“一老一小”、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应急事项处置、文明城市创建等10个岗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600余次。
机制创新:用“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温度”
眼下,有不少双职工家庭面临“带娃难”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潞城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全区推广“五点半课堂”,采用“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的模式,志愿者团队由退休教师、大学生和社区热心居民组成,构建起覆盖全龄段的课后服务体系。对于居民刘爱霞一家而言,“五点半课堂”是生活中的“及时雨”。她的女儿正在上小学,由于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辅导作业成了老人的头疼事。“以前孩子写作业,我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专业老师指导,孩子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刘爱霞感激地说。据了解,天脊社区“五点半课堂”自开设以来,累计服务儿童超2000人次,家长满意度高达98%。
西华社区则立足辖区青少年好动的特点,将“五点半课堂”搬到户外。社区与婴城幼儿园共建,打造“活力运动场”,设计了花样跳绳挑战赛、趣味接力赛等活动。每周三下午,社区广场上都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孩子们跟着节奏跳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幼儿园教师杨静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作为家长,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作为教师,我还能参与课程设计,和孩子们一起运动,这种感觉太棒了。”
此外,南华社区的乐学研习社推出“科学小实验”“非遗手工体验”等特色课程;东华社区组建“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引导孩子们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滨河社区开设午间托管,为双职工家庭提供午餐供应和午休场所。这些各具特色的服务,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区的课后服务网络。
一个个充满温情的社区服务项目,展现着党群与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今年以来,潞城区各社区区建立起“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效果反馈”闭环管理体系,每季度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将群众的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项目。这种"闭环管理"模式已覆盖全区21个社区,问题办结率提升至96%,满意率达98.5%。
文化浸润:从“物理改造”到“心理认同”
社区治理的创新举措不仅体现在课后服务上,还在文化建设领域开花结果。婴城社区举办“婴城・光影红立方”揭牌暨爱国主题教育观影活动,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今天在‘红立方’影厅看了《八佰》这部红色影片,太震撼了!以后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太方便了,这对青少年来说更是一个接受红色教育的好地方。”婴城社区居民王巧莲激动地说。“婴城・光影红立方”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党建融合的创新载体,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党群力量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党群互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创新平台。
该社区以“三个聚焦”为抓手,充分发挥“光影红立方”的效能,聚焦党建引领,将红色电影与主题党日、党员教育培训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党课”品牌;聚焦群众需求,定期征集居民观影意愿,策划亲子红色观影、退役军人专场等特色活动;聚焦共建共享,联动辖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红色电影进社区、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影院”。
用文化认同凝聚治理共识,这种文化滋养,正是潞城区推进“治理软升级”的生动注脚。站在“光影红立方”的电子荧幕前,抗战题材影片《八佰》正在放映,这光影交错间,恰是潞城区基层治理成效的隐喻——既有红色基因的传承,又有时代创新的脉动。
在潞城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项目,就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群众的“幸福之门”,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真正的“温馨家园”,让党的关怀与温暖浸润每一位居民的心田。在这幅以党建为魂、以民生为本的画卷上,潞城正用有温度的“微治理”,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社区实践的新篇章。(完)
潞城融媒记者:牛晓燕